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历史 并角犀牛


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历史 并角犀牛

文章插图
并角犀属头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历史 并角犀牛

文章插图
并角犀属脚骨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亚洲地球科学:X》在线发表,该研究报道了发现自山东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层的矮脚犀族骨架化石,对其演化迁徙历史提出了新的假设 。
矮脚犀族是真犀科内仅有的小型化犀类,至晚中新世类群头骨和脚骨均达到较高的特化水平,在大型哺乳动物中是较为少见的演化现象 。
山东山旺盆地出产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时期,化石完整而精美,不仅有植物的叶片化石,还有鱼类、蛙类、鳄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的骨架化石 。犀类研究最早是杨钟健先生于1937年根据部分骨架材料命名的细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王伴月于1965年注意到该地点可能有另外一类犀牛,但限于材料较少,暂时将其放入近无角犀属,命名为山旺近无角犀 。
本次研究中新的骨架化石诠释了山旺种的形态特点,尤其是大的上下门齿,鼻端发育角座,前后脚骨粗壮 。邓涛团队据此对山旺种进行修订,将其归入矮脚犀类的并角犀属(Diaceratherium) 。
【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迁徙历史 并角犀牛】并角犀最早的化石记录产于法国晚渐新世地层,欧洲也是该属化石最丰富的地区,而亚洲仅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早中新世地层有发现 。
该研究报道的山旺盆地的骨架化石,将该属的分布范围扩展到东亚,也揭示了其在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期间与众不同的演化迁徙历史 。在对比同时代犀类的地史分布后发现,大部分亚洲与欧洲共有的属种在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发现,即它们的迁徙途径青藏高原的南缘 。
但是,并角犀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层的缺失表明,其从欧洲到东亚的迁徙路线更有可能是途径中亚哈萨克坦地区,即从青藏高原的北缘通过,为研究渐新世到中新世过渡期间哺乳动物的演化迁徙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已对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化发展产生了显著且重大的影响 。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资金资助 。(崔雪芹)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