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国论重点词句注释(文案素材)( 四 )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 。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 。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 。
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 。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 。
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 。
6.苏辙六国论中的通假字,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 。
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 3、举以予人 ( 来)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的)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 ”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 理)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 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 酷)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 情)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二、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 :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 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 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 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 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 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 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 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 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 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古义: 结交 今义:和 9、速: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 不可以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 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 打仗不得法” 。
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 捷明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也”式判断 句) 。与:亲附、亲近 。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 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 。
它提示了齐国灭 亡的原因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 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 势所挟制” 。
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 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④洎牧以谗诛 。
(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 诛杀” 。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 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 上的被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