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国论重点词句注释(文案素材)( 三 )


5.求教《六国论》的全文翻译,一句一译,关键字词谢谢【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
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 。
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 。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