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语文理解和赏析词句教案(文案素材)

中考语文理解和赏析词句教案,词句,赏析,中考,教案1.初中语文句子赏析方法初中语文现代文句子的理解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内容广泛,难教学 。我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又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认为以下的方法比较好 。
阅读现代文,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
1.抓首句 。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意义群落,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或承转作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 。如果是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
2.抓中心句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一些作为解释说明,论证,铺叙,描摹的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
3.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
4.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有些句子,精警隽永,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往往是作者心之所系,情之所托 。
5.抓点睛句 。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 。
6、抓矛盾句 。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例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7.抓情感句 。语段中有些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委婉曲折,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或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
【关于中考语文理解和赏析词句教案(文案素材)】8.抓描写句 。文学作品中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设置场景,推动情节等作用 。
9.抓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作者往往要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达到目的 。
10.抓尾句 。语段或篇章尾句,或点明主旨,或归结上文,或深化主题,或引起思考,或抒发感情,或指出本质特征 。
2.初中语文古诗名句及赏析(人教版)一、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
1 托物言志 。“ 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世外桃源” 无处可寻,表达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 。
2 动静结合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城市、天空本是静态事物 ,因作者泛舟江上 ,产生错觉 。
3 渲染烘托 。“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卷”“倾城”突出随从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渲染出出猎阵势的雄武 。
4 虚实相生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两句皆为虚景,要注意与现实景况的区别 。
5 映衬手法 。包括正衬和反衬 。正衬手法如“小园香径独徘徊”,衬托出主人公生活的闲适 。反衬手法有:⑴ 以乐景写哀情;⑵对比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其中一点红色更显出周围的苍白寒冷 。
6 借古喻今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借南朝前事暗合今朝政事,诗人借以讽喻统治者不要大兴土木,浪费民财 。
7 典故、用事 。好用典故似乎是词人的专长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等都是 。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
二、名句理解或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