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蔚然成风

清晨 , 88岁的侯正荣和往常一样生火支锅打起油茶 , 山里特有的古树茶香很快弥漫了整个屋子 。 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个由5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 同住一栋房、共吃“大锅饭”的习惯一直没变 , 房中悬挂着的刺绣画上 , “家和万事兴”5个大字十分醒目 。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 广西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80.8万 , 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成分 。 在这里 , 和侯正荣家类似的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 , 这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情旋律是如何写就的?
从互不通婚到“美美与共”
虽然广西民族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 , 但新中国成立前 , 由于各民族地位不平等 , 一些少数民族之间不通婚甚至不相往来 。
80多年前 , 社会学家费孝通来到广西大瑶山开展社会调查 , 留下了这样的记录:天上的飞鸟 , 水里的游鱼都属于山主瑶 , 过山瑶不准打捕 。 甚至在山主瑶村寨的路上 , 过山瑶都不敢昂首阔步而过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 , 广西逐渐建立起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博物馆里 , 陈列着一块特殊的石牌——1951年8月 , 大瑶山5个瑶族支系的代表协商一致 , 按传统的石牌制形式 , 饮血酒立誓 , 将共同制定的“大瑶山团结公约”刻碑竖立 , 信守不渝 。
如今的八桂大地 ,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发展上都享有平等权利 , 多民族“联姻家庭”比比皆是 。
“一个都不能少”夯实团结基础
2019年9月 , 10多名干部和村民走进大山 , 用一张竹制的躺椅轮流将91岁的毛南族老人谭运日抬出大山 , 搬进交通便利、宽敞明亮的新房 , 这是老人50多年来第一次下山 。
由于多方面原因 ,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是贫困地区 。 广西结合各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资源禀赋 , 进行针对性扶持 。
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白裤瑶群众曾长期生活在深山中 , 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 当地建设“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集中安置点 , 安置白裤瑶群众约1.35万人 。
搬迁后 , 不仅群众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 白裤瑶民俗文化也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 。 当地还利用白裤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 , 许多搬迁户参与民俗展演等 , 以多种要素入股分红 , 实现在家门口创收 。
经过持续奋战 , 广西376.5万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 14个贫困自治县全部摘帽 。
“如果说地位的平等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 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面貌方面的巨变则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