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枉 胡惟庸( 二 )


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枉 胡惟庸

文章插图


【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枉 胡惟庸】朱元璋最初的进军路线是从定远,攻打滁州,然后攻打和州,再开始渡江 。而本文的主人公胡惟庸和朱元璋的相遇,就是在和州 。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州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投奔了朱元璋,这个人就是常遇春 。
笔者举李善长和常遇春的例子,只是想说明:胡惟庸的才华史书记载很少,但他能够在朱元璋麾下当丞相,和他投奔朱元璋的时间较早有很大关系 。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野史说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老师,这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二人仅仅是老乡而已 。而且,胡惟庸后来和李善长的弟弟成为亲家,也可以从侧面否定上述观点 。
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枉 胡惟庸

文章插图


纵观胡惟庸的履历,会发现,他虽然很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但前期他并没有身居要职,朱元璋给他的安排,更像是对他的考察和磨练,《明史·胡惟庸传》记载:
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 。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 。
胡惟庸最初在朱元璋的元帅府当差,后来被朱元璋任命为宣使,负责巡查定远、滁州各地民情 。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朱元璋渡江攻入皖南之后,胡惟庸先后被任命为宁国县主簿和知县 。
胡惟庸在皖南经营了4年左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麾下大将邓愈攻入江西,拿下洪都(南昌)等地,朱元璋派胡惟庸担任吉安通判,直到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胡惟庸正式回到南京,担任太常少卿 。
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枉 胡惟庸

文章插图


纵观胡惟庸前期的仕途生涯,他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到1367年回南京,除了最初的两年外,他有近10年的时间都在地方州县为官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明朝后来的丞相,胡惟庸毫无疑问是有地方治理才能和经验的,这也是他后来能担任丞相长达7年之久的原因 。
换句话说:他是个奸臣,但并非庸臣 。
二、洪武四丞相,惟庸后居上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祭告天地,登基为帝,改元洪武 。因此,这一年即为洪武元年 。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沿袭了宋元的制度,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 。当时,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 。如《明史·徐达传》记载: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徐)达为右丞相 。
注意,明朝以左为尊,徐达本就是右丞相,再加上他长年征战在外,中书省实际上是李善长一个人在操持 。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丞相和宰相的意义本来是不同的,但是,明朝的“丞相”实际上他和唐宋时期的“宰相”在中书省的职能完全一致,因此后人也叫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为宰相,希望大家明白,这不是有偷换概念 。)
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枉 胡惟庸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胡惟庸已经被朱元璋擢升为太常寺卿,主管宗庙礼仪和祭祀,属于正三品 。到了洪武三年,李善长已经66岁,半生辛劳,让他实在力不从心 。李善长建议中书省要增加年轻的官员,根据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调到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 。
熟悉《宋史》的读者可能都知道,在宋朝,“参知政事”实际上就是副宰相 。但到了元朝,中书省有了些许变化,明朝延续了元朝的制度,在元朝和明朝初期,中书省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然后是平章政事,然后是左右丞,再次是参知政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