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一直误解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你可能一直误解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文章插图


摘 要
格物致知 , 对这个词的理解 , 朱熹和王阳明 , 有着很大的分歧 。而这种分歧的背后 , 是王阳明、朱熹对成圣之路的方法论的分歧 。
王阳明和朱熹 , 隔着342年 。这场对儒家经典的跨时空学术之争延续到今天 , 至今人们对格物致知的意思依然没有明确 , 或者说 , 也无需明确 。但是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 , 我更喜欢王阳明的观点 。
我们每天面对着庞杂的信息 , 它们从各个终端来到我们的眼前 , 碎片般的漂浮物 , 如同地球外太空的垃圾 , 不仅阻碍我们见到真实的世界 , 还塑造着一种混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在这个时代中 , 从喜怒哀乐的小情绪 , 到对成功、失败的理解 , 再到对生命目标的追求 , 都是飘忽不定的 。
我们被与我们无关的信息刷屏 , 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 茫然而焦虑地盘手机 , 试图通过信息的扩充来获得无用的安慰 。虚拟的体验 , 不断侵蚀真实的感知 , 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所以 , 这个时代更需要一个王阳明来提醒我们 , 人的内心本来是完善的 , 当我们拨开那些多余的遮蔽和纷扰 , 大胆地去伪存真 , 就能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乃至生命 。
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格物致知吧 。
很多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有误文 | 许伟明
格物致知 , 究竟是什么意思?读书 , 最好去读最初的文本 , 否则会带来费解乃至误解 。通常 , 我们认为读翻译作品的时候容易遇到这种情况 , 因为不同语言之间 , 几乎没有含义完全对应的词句来一一匹配 。但没想到的是 , 这种打折扣的阅读体验 , 更容易在引经据典的文本中遇到 。很多词句大家用多了 , 这个被引用的经典变得耳熟能详 , 被继续引用时人们便懒于再去追寻其本意 。但一旦你读最初的文本 , 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
我最近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 经常遇到的两个词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我发现 , 这两个词的本意和我们平时从字面理解的 , 有着很大的不同 。望文生义、先入为主、以讹传讹 , 阻止着我们接近这两个词的真实内涵 。本文只说格物致知 。
你可能一直误解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 , 这个词来自《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概今天的人 , 知道“修齐治平”的多 , 而知道“格致诚正“的少 。)这八个词 , 被统称为八目 , 纲举则目张 , 它们是《大学》的八个重要的词眼、条目 。
《大学》中的八目 , 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 , 并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 说的是对自身道德的存养 , 齐家、治国、平天下 , 超乎了个体 , 将个人道德外延 , 进入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更大的维度上 。从个体到世界 , 从个人道德至天下大德 , 一步步地递进 , 儒家思想藏不住政治的野心 。
你可能一直误解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文章插图


那么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常 , 我们是这么看的:格物 , 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 , 就是得到一种知识 , 甚至一种智慧 。如果这么看的话 , 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 , 然后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 , 就完成一次格物致知了 。
鲁迅也是这么理解的 , 他的《伪自由书·透底》这么写到 , “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圆的 , 人人都要自己去环游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机的 , 也要先坐在开水壶前格物 。”我猜想 , 在鲁迅的这个语境中 , 格物就是研究开水壶的蒸汽 , 致知就是造汽车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