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李贺 雁门太守行


唐诗,李贺 雁门太守行

文章插图
雁门太守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
唐诗,李贺 雁门太守行

文章插图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