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理解题例子

1.三年级阅读理解句子的方法和例子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 。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
⒊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 。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
⒋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
⒌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地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的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领导好 。
2.你还知道哪些推敲词句的故事举例简单说说1.“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
2.“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
3.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
3.对词句的理解黎明宛若一道光束,只为日光越过地平线的那一刻,迷蒙中透着清冷 。那是一个分界点,短暂而犀利,却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踏上征途,不畏不惧 。
清晨是一条幽静的小道,两旁林荫相随,鸟鸣婉转 。锦衣夜行的女子终于得以莞尔一笑,摘下面纱从容穿梭 。你要的世界并不远,美好而真实,臆想中带着羞涩和雀跃 。满心期待 。
上午是个外表无华内在丰实的巨大玻璃瓶 。望着它,你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世界,所有琐碎的生活真相 。矛盾和丑恶,甘美和清新,在无限的世界里纠结 。看似简单如流水的生活,却浸透了足以让你震慑的万千风景 。你纵身而入,才发现你早已在其中 。
正午是一个顶点,一个标的,一个寄托 。无法安于平凡的我们挣扎着向它靠拢,我们只看到了那至高无尚的光辉和荣耀,却永远无法窥探光下阴影里的沟壑 。但这就是我们活着的希望和局限,超越是一时,追求是一世 。繁华落尽,如梦无痕,终不能阻挠我们为这份光和热而躁动 。
黑暗过后,梦魇落尽,沉睡的灵魂再次复苏再次沉沦,等待黎明、清晨、上午、正午,周而复始,轮回不止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