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回忆解放军驻训我们村的日子

故乡应县水磨村位于应县、怀仁、山阴交界的黄花梁脚下 , 历来是兵家必争要地 。 由于三面环梁 , 树木茂密 , 十分适宜部队野营驻训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 , 驻山西大同某部高炮营几乎年年在我们村驻训打靶 , 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情 , 展示了军爱民、民拥军 , 军民的风貌 , 令我记忆犹新 。
当年水磨村有三百多户 , 一千三百多口人 , 属于全乡的大村子 。 部队驻训前夕 , 村干部领着部队首长挨家挨户号房 , 也就是看房 。 由于地形地貌 , 村庄依梁而建 , 院落比较集中 , 每条巷基本以部队连、排、班编制登记号房 。 听说解放军来驻训 , 全村人沸腾了 , 村民们像解放前支援抗战那样义无反顾 , 把最好的房屋腾出来让给部队干部、战士住 。 我的父母在部队官兵来的好几天前 , 就把东房打扫得一干二净 , 就等着亲人解放军来住 。
一年夏天 , 还在上小学的我刚走出校门 , 就看到身穿绿军装 , 背着水壶挎包 , 腰间系着腰带 , 身后是行李、脸盆 , 迈着整齐步伐进村的解放军官兵 。 进入村中 , 战士们在村干部和部队先遣号房人员指引下陆续来到村民家中 。 那时候 , 我们家不富裕 , 五间正房的地基 , 只盖了三间正房和一排简易东下房 。 三间正房住人 , 东下房一间存放东西 , 其余是羊牛圈 。
在我家住的是汽车班 , 班长是湖北人 , 大高个 , 刚二十出头 , 姓啥名啥想不起来了 。 每天他带领战士们把我家院子、街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 , 水缸里的水总是挑得满满的 , 并经常询问父亲有什么农活 , 需要帮忙 。 那时 , 解放军统一身着65式绿军装 , 军帽上一颗红五星 , 领章是长方形红领章 , 特别令人羡慕 。
有一次 , 姐姐说起我一岁左右时 , 因母亲奶水不够 , 再加上粮食短缺 , 导致我营养不良 , 长得比较瘦小 。 在我们家驻训的一位解放军小战士知道后 , 每天从自己的饭菜里节省一个馒头 , 带回来给我吃 。 一个多月就把我吃得白白胖胖 。 部队驻训期间 , 每当我放学回家 , 班长和战士们都会询问我的学习情况 , 辅导我做作业 。 记得在我们村驻训结束回到营房后 , 老班长还给我们家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和一副红领章及红五角星 。 二哥也代表全家给老班长写了一封回信 。 第二年 , 部队又来我们村驻训 , 老班长带领没有复员的战士 , 专程来家里看望我们 。
我家西隔壁日九叔叔在原雁北矿业公司开车 , 日九婶婶和三个孩子在村里种地 。 其中二儿子二钟比我大一岁 , 是我的童年好伙伴 。 他们家上五间正房 , 下五间南房 , 家里住的是部队营部 。 门口经常停放着军用越野吉普车、三轮摩托车等 , 电话线密密麻麻通向院里 。 巷口二哥哥家里住的是炊事班 , 每到开饭时间 , 部队官兵都要排着整齐的队列唱军歌 , 歌声响彻整个巷口 。 驻训部队的到来 , 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 , 给村里也平添了几分热闹与朝气 。 战士们每天的出操声、集合号声、拉歌声 , 引来村里大人和小孩子们的好奇目光 。 驻训期间 , 部队官兵把驻地当故乡 , 视人民如父母 。 帮助修整了出村道路 , 村里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 原来村里的街道脏乱差 , 坑坑洼洼 , 部队官兵利用周末休息时间 , 把村街道修整得焕然一新 , 深受村民好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