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是,收入了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歌名作《石壕吏》 。
759年春天,杜甫在从洛阳奔赴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途中,经过了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当时,正是“安史之乱”最猖獗的几年 。郭子仪率领的唐朝军队,被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之战中被叛军击败,不得不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 。为了与叛军作战,唐军到处抽丁补充兵力 。当杜甫夜宿石壕村,正好碰到吏卒深夜捉人去当壮丁 。老翁越墙逃走了,老妇人被迫跟着吏卒走了 。杜甫百感交集之下,写就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石壕吏》 。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文章插图
石壕吏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吏卒捉去了年老力衰的老妪,为什么不将40多岁的杜甫抓去当壮丁呢?
一方面,与唐朝实行的府兵制有关
唐朝自创建以来,就模仿了西魏、北周、隋朝盛行的府兵制,并将其进行完善,推向了鼎盛阶段 。
所谓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兵农合一 。在和平时期,府兵在家里耕种务农,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爆发后,朝廷根据需要将府兵征集起来,投入到战场 。府兵使用的武器和马匹,全部自筹 。国家只承担战争期间的粮食 。所以,在《木兰辞》里,会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场景 。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文章插图
《花木兰》剧照
在征兵时,吏卒是根据户籍名册来“按图索骥”的,而不是随随便便拉壮丁 。在《石壕吏》里,老妇人一家确实很惨,3个儿子都被征去当兵了,其中两个已经在邺城之战中战死 。这也说明了“安史之乱”的惨烈 。可是,吏卒在征兵时,依然会找到这家来 。因为,老妇人一家是府兵,在平时里享受了朝廷分给他们的田地,当战争爆发时就必须服兵役 。杜甫仅仅是经过石壕村,户口不在那里,吏卒当然不会莫名其妙地将他拉去当壮丁 。
我们通读《石壕吏》会发现,尽管杜甫批评了石壕吏的凶狠,对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但他没有批评征兵这项制度 。回到1300多年前的中唐,唐朝必须倾尽所有,集聚所有的力量,才能打败强大的叛军,平定“安史之乱”,重新回到和平年代 。老妇人一家的悲剧,正是平定“安史之乱”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
另一方面,杜甫是官员身份
在唐朝时期,许多诗人、文学家都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大官,杜甫的科场之路却充满坎坷,导致一生没有当过大官 。
757年,杜甫逃出都城长安后,历经艰难险阻来到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投奔唐肃宗 。唐肃宗将杜甫任命为左拾遗 。左拾遗的品级为正七品上,工作职责就是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 。可是,没过多久,杜甫就因为参与营救大臣房琯,得罪了唐肃宗,被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司功参军属于正七品下,掌官吏的考课、假使、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等事宜 。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文章插图
杜甫
759年,当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创作了这首《石壕吏》 。当时,杜甫哪怕只是孤身一人,依然是一名正七品官员的身份 。石壕吏再厉害,也只是一名“吏” 。在古代,“官”和“吏”之间的地位有天壤之别 。绝大多数“吏”,一辈子都混不到“官”的级别 。“吏”见了“官”,只有磕头的份 。
因此,一名小小的石壕吏,怎么可能去抓正七品官员杜甫?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
同时,杜甫早不早就跻身“士人”阶层,按国家规定免除了赋税、兵役、劳役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杜甫这样介绍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从那时候开始,杜甫就不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兵役、劳役了 。
因此,假设石壕吏一时糊涂,竟然将杜甫这名比上司级别还高的正七品官员抓去当了壮丁,你猜他的上司会不会赏他两个耳光,让他清醒一下?
《石壕吏》“怪象”:“吃瓜、发朋友圈”的杜甫,为何没被抓走?

文章插图
杜甫与老翁告别
有人责怪杜甫太无情,认为老妇人一家好心好意收留了杜甫,杜甫却不肯伸出援手,帮助老妇人一家摆脱抓壮丁 。其实,杜甫只是一名过路的正七品官员,没有权力管这件事的 。而且,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诗里,我们可以判定,老妇人去了战场后,主要承担后勤保障,不会直接冲锋陷阵,她的人身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