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荣|坚守榆林窟:离壁画最近的人,窟里窟外“说敦煌”( 二 )


“除了现场专业知识的传授 , 老师讲得最多的 , 依旧是老一辈敦煌人的故事 。 ”席文博说 , 除了壁画中的“九色鹿” , 这些“敦煌人”更是牵引着他前进的动力 。
赵俊荣|坚守榆林窟:离壁画最近的人,窟里窟外“说敦煌”
文章图片

榆林窟拼图 。殷春永制作 摄
毕业后的“笃定”:榆林窟里“说故事”
大学期间 , 席文博一边在莫高窟做讲解员志愿者 , 一边跟随老师前往榆林窟“进洞子、看壁画、学美术” 。 期间 , 共前往榆林窟七八次 。
“那时候榆林窟的环境好破败、好破败、好破败……”时至今日 , 忆起当年的榆林窟 , 席文博直言“条件非常艰苦” , 以致于常年环绕在脑海中的榆林窟 , 仍旧是“土坡路、活动板房、屋顶上的尘土落入到泡面中”这样的印象 , 当然还有美轮美奂的“壁画” 。
即便如此 , 毕业后的他 , 听闻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招聘讲解员 , 席文博带着简历就来了 。 2019年4月23日 , 他成为了榆林窟的一名讲解员 。
在多数同学看来 , 当一名美术教师是该专业最为稳妥的就业 。 “讲解员只是一个服务岗位 , 没什么意思 。 ”面对家人朋友的不解 , 他说 , “对于我来说 , 讲解员是敦煌研究院里所有岗位中 , 最接近壁画的人 , 我们每天都可以去领取钥匙 , 去看洞窟看壁画 , 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 逐步就会有成果出来的 。 ”
相对于莫高窟而言 , 榆林窟工作人员较少 , 游客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淡旺季特征 , 榆林窟人时常“身兼多职” 。 初到榆林窟的席文博 , 除了作为讲解员方面的专业培训、学习 , 还参与资料整理、植树环保等事务 。
经过不断学习积累 , 席文博有了更多专属于自己的“讲解方式” 。 他分析说 , 相对于声名在外的莫高窟和“打卡式游客” , 选择探访远离人烟的榆林窟 , 大多是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 或者是各大美术院校专业人士 , 这些人具有一定敦煌基础知识储备 , 对于讲解员的要求更高 。 看美术史、建筑史、敦煌文献成为了席文博每天必做的功课 。
“莫高窟的壁画故事多 , 榆林窟壁画精美但佛教故事较少 , 如何将榆林窟的精髓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呢?”席文博说 , 他会从石窟建筑艺术和构造演变上来梳理 , 并将每一个洞窟进行比较和相互串联 , 让游客感受到艺术演变的轨迹 , 也对此记忆更加深刻 。 “当然 , 面对专家学者、亲子团、学生等 , 也会有不同的讲解思路 。 ”
工作后的“淡定”:多媒体中寻“潮敦煌”
工作期间 , “90后”的席文博看起来总是波澜不惊 , 显露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沉稳和从容 。 “对敦煌文化的如痴如醉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 在带领游客参观时 , 也是非常“淡定” , 随时可以接住来自游客“稀奇古怪”的问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