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须|林草科普岩须高山苔原的“风铃”( 二 )
文章插图
岩须通常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的高山岩石上。和其他高山植物一样,岩须能够适应高山的寒冷和强紫外线的环境。(钟鑫摄)环顾世界,整个岩须属大约有13-17种,几乎都生活在近极地和高山区域,它们是如何在长期的寒冷中生存下来的?在高原和极地环境中,植物首先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就是御寒,特别是在生长期。相比于人们常见的杜鹃花科如映山红那样的灌木甚至小乔木,岩须的整个植株成为了近似垫状,几乎贴着山岩和地面,这就大大减少了在极地或高原因为大风造成的伤害。岩须的叶片相比于关系最近的欧石楠亚科灌木,更有一些独特的变化:它们所有的叶片退化成小如鳞片,叶片下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坚硬角质层,形态上就如同衣服一样层层叠叠紧裹着茎;同时叶片边缘大多有一些绒毛,这使得在夏季生长过程中,能够保留一些高原阳光的余温,活跃的生长组织在夜间不易被冻死。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都需要气体交换,人们见过的大多数植物,叶片的下表面都有气孔供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但岩须的气孔却独特地挪到了靠近茎侧的上表面(近轴面),这使得它在御寒的同时也能进行呼吸,也不易在寒冷干旱中因为气孔开张而失水。到了冬天,岩须被数米厚的冰雪覆盖,整个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的时候,它更有一套机制抵御低温,岩须的植株含水量非常低,而代之以脂类,这样在极度的低温中也不会结冰死亡。
文章插图
御寒,是岩须的必备技能。它的整个植株近似垫状,几乎贴着山岩和地面,这就大大减少了在极地或高原因为大风造成的伤害。Sebal摄(inaturalist)极地和高原环境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壤贫瘠,多为酸性、低温、缺氧环境,且氮磷矿质元素稀缺。但岩须既然来自杜鹃花科,自有一套家族遗传的本事—多数杜鹃花科植物和真菌建立了“友谊”,它们的根部通过一系列化学信号“招募”了一些菌根真菌,给真菌提供庇护的同时,利用真菌的菌丝在土壤下建立了庞大的营养网络。相比于其他被子植物的菌根更有结构上的独特之处,作为内生菌根(真菌进入细胞内生长),同时兼有外生菌根的一些结构特点,被称为杜鹃花类菌根。岩须自然也不例外,共生真菌在岩须的生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营养作用,而岩须枯枝落叶中的一些多酚类物质抑制了其他真菌的生长,促成了菌根真菌的繁荣,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联盟。到了夏季,铃铛般倒垂的小花就从叶腋间冒出来,吸引同样适应寒冷的熊蜂或者蝶类前来传粉。昆虫如熊蜂从铃铛下钻进去寻蜜,发出一定频率震动或触动岩须雄蕊花药上杠杆般的附属物,岩须的花粉就从雄蕊花药末端的小孔掉出,落在柱头或者粘在熊蜂毛茸茸的身躯上,被它带给下一朵花。岩须结的种子同样细小轻微,扁圆的蒴果开裂后,种子就被风带到更远的岩石冰川脚下,和真菌盟友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凭着一系列对低温和高寒生境的适应特征,岩须属的分布从环北极的寒温带山区,一路延伸到靠近北回归线的喜马拉雅山区,并成为了分布海拔最高的杜鹃花科植物。一些留在高山之巅,一些留在海角那边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科普|新疆博湖:把科普融入冰雪旅游 让冰雪经济持续“热起来”
- 科普|定了!就在这周六
- 科普馆|河北冬奥时间|河北建成国内首个冰雪运动暨装备检测技术科普馆
- 课堂|把科普融入冰雪旅游 让冰雪经济持续“热起来”
- 国家林草局|我国新增44处国家湿地公园
- 演练|以演促练、以练备战!成都市举行2022年森林草原火灾应急演练
- 冬日|绿道科普|暗香扑鼻!成都这些地方腊梅已经开了
- 知识科普|广西大明山出现“国蝶”,堪比熊猫,行踪相当隐秘,只在山顶活动
- 科普|成都熊猫基地扩建区开门迎客!一起去撸“滚滚”
- 时间|元旦新玩法 畅游科普基地 承包你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