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中国最后的女酋长”离世,不用手机,在深山养驯鹿( 三 )


“从古至今 , 鄂温克族人就没在离城那么近的地方养驯鹿 , 驯鹿离不开林子 , 这事小孩儿都知道 。 城市边上没有恩考(苔藓) , 驯鹿能活几天?”
玛利亚·索回忆说 , 族人的猎枪也是在那一年被收走的 , 没了枪 , 野熊来猎民点的次数就多了 , 弄死了好几头鹿 , 一点办法都没有 。
03
从狩猎部落到旅游景点
就这样 , 鄂温克部落结束了狩猎和游牧的生活 , 百余人和近千只驯鹿 , 在根河市附近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新址定居下来 。
不打猎 , 他们如何养活自己?答案和许多其他的少数民族部落一样——旅游业 。
“敖鲁古雅风情 , 驯鹿文化特色” , 当地打起了这样一张旅游名片 。 经过了十余年发展 , 50多户猎民转型开启了家庭游 , 腾出空房做民宿 。
山上的猎民点还在 , 只是不打猎了 , 保留了习惯称呼 。 13个放牧驯鹿的猎民点 , 现在也贴上了旅游观光的标签 。

“原始部落”成了小型自然公园 , 放养着十几只驯鹿 , 游客可以付费体验喂鹿 , 旺季门票30一位 , 加上其他消费 , 每天一个旅游点能收入6万元以上 。
愿意留在部落和猎民点继续经营旅游业的 , 多是从小养鹿的中年人 , 现在还保持着每周进山找鹿的习惯 , 一走就是几天 , 非常辛苦 。
更多鄂温克族的年轻一辈 , 却开始完全远离这样的生活方式 。
下山 , 进城 , 打工 , 每个月赚3000元 , 拥抱更现代化的城镇生活 , 才是他们理想的未来 。
玛利亚·索的酋长时代 , 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 , 她的身体状况不如以往 , 一只眼睛失明 , 耳背严重 。 女儿接她下山住的时间越来越久 , 尤其是在零下30几度的冬天 。

如果你在前几年去当地旅游过 , 大概率也见到过吉祥物一般的玛利亚·索 , 一边接过“朝圣者”递来的红包 , 一边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合影 。
但在开春后 , 老人还是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回山上住一阵子 , 每年5月-10月都在猎民点住 。
“我一个人的时候很寂寞 , 觉得被别人忘了 。 来人了虽然很高兴 , 可他们老一个劲儿拍照片 , 弄得我都不知道该做啥了 。 ”
在最后这二十年里 , 玛利亚·索的精神世界被时间割开两半 , 一半留在了山上 , 继续与驯鹿做伴 , 另一半则被现代化发展的车轮撵着 , 不得不往前 。
她时常会想起年轻时候 , 鹿群在头鹿带领下 , 钻进山林里找苔藓 , 一去就是十几公里 。
鄂温克人进山找鹿 , “喂——来来来”地一叫 , 然后站在原地 , 闭起眼睛 , 驯鹿脖子上的铃铛就会在远处叮叮当当地响起 。
如今 , 玛利亚·索走了 , 山林里驯鹿的铃铛声 , 也随之消散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