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王下乡跃升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四 )


故事远未结束
王下乡可以盘活的存量资源,远不止黎族文化
“戏台”搭好了,登台唱戏的主角非村民莫属 。
去年“五一”假期前夕,三派村村民吉亚红在自家门口办起了王下乡第一家农家乐 。虽然连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但农家乐门前的茅草凉棚里布置得有模有样,吉亚红摆上了牛皮凳、黎锦、藤编等黎族特色老物件 。
“游客来吃饭,吃的都是我们这里的家常菜 。”原本还担心游客吃不惯的吉亚红,最忙时一天竟接待了16桌客人 。这让他顺势而为,继续开起民宿、卖起特产 。
截至目前,吉亚红一家靠这碗“旅游饭”,实现纯收入24万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创业典范 。
见有甜头可尝,家住浪论村的刘桂芳也开了一家农家乐,不仅如此,她还拉着村里妇女组建了一支文艺队,为游客表演黎族歌舞 。
“歌舞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词也是有感而发自己创作的 。”刘桂芳说,过去她们唱歌跳舞,是为了自娱自乐,如今她们表演一场就能挣上千元,这让大伙热情高涨——从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表演歌舞,到在村里的民宿、餐厅务工就业……王下人以各种形式自发参与到“吃住游购娱”的旅游服务产业链中,村民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力量 。
从去年“五一”假期至今,王下乡已有14户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实现户均增收8万元,32户村民通过销售牛皮凳、黎锦、蜂蜜等特色产品,户均增收1.6万元 。
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集体资产的创收也提上日程 。王下乡统筹整合浪论村的24.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洪水村的船型屋等文化资产,入股企业,打造特色民宿和黎族船型屋遗址文化园等项目,让闲置的村集体资产也跟着“活”起来 。
昌江王下乡跃升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文章图片

王下乡的十里画廊风光 。(昌江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波波游客朝山里涌来,王下人的苦日子变甜了,但王下乡又好像一切都没变 。
“我们拒绝大拆大建、推倒重来,整个旅游化改造过程甚至只有不到半年时间 。”杨荣辉说,这一切得益于“两就两化”和“三护五变”的工作思路,即坚持就地取景、就地取材,注重村民生活旅游化、村民生活场景景区化,以及保护好各村的原生态环境、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民风民俗,实现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产品 。
在杨荣辉看来,打造乡村旅游主题IP离不开对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而只有保护好村庄原有格局、肌理与风貌,王下乡的文化故事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