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一路向北——加格达奇( 二 )


第二天 , 我采纳同学的建议 , 带着家人驱车几十公里 , 首先参观了令我心驰神往很久了的“嘎仙洞” 。

鄂伦春风格建筑——乌力楞
嘎仙洞景区位于加格达奇西北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境内 , 完整名称叫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 。 即便是没去过的人一听到“拓跋鲜卑”这四个字 , 马上会想到“魏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等这些和北魏有关的词汇 。 而我此行的目的是亲身验证一下 , 这个山洞究竟有多么神奇?一个山洞走出去的原始小部落 , 在此后的四百年时间内 , 竟然翻越重重大山、跨越茫茫呼伦贝尔大草原 , 一路跃马扬鞭杀入中原地区 , 在五胡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条件下进这个刚刚从氏族部落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北方小族竟然破柔然、克北燕、服北凉 , 迅速吸收了汉文化 , 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政策等 ,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 ,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
莫非他们的先祖离开“嘎仙洞”时真的有什么神灵在指点吗?
当我慢慢接近和景区核心嘎仙洞时 , 确实也感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 相对于南方的一些山 , 大兴安岭的山有着明显的不同 , 这里的山势相对较缓 , 山石上多覆盖着腐殖质土壤 , 植被茂盛 , 有山之处必有林 , 山林几乎融为一体 , 很少有岩石裸露之处 。 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与其说是山 , 不如说是林 , 数不清的树木覆盖了每一座山岭 , 但细看之下去没有那一棵树是多余的 , 仿佛经过了精确的设计和计算 。 但接近嘎仙洞 , 情况有了变化 , 巉岩耸立、山势开始变陡 , 有刀劈斧斫之势 。

美丽的大兴安岭

鲜卑人的发源地——嘎仙洞
峰回路转 , 离地二十几米高的山腰上 , 一个黑黝黝的大山洞隐约可见 。 从山脚下到洞口 , 需要借助人工修建的栈道才能爬上去 , 由此可见 , 鲜卑人早期氏族部落选择这里作为穴居之地 , 至少能够抵御狼虫虎豹的侵扰 。 整个石洞为天然大型山洞 , 洞口向西南 , 略呈三角形 。 洞内南北长90余米 , 东西宽约28米 , 穹顶最高处20余米 , 略分为前、中、后3室(现只开放前室) , 面积约2000平方米 。 洞内幽暗深邃 , 石壁平整 。 1980年7月30日 , 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 。 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 , 共19行 , 12个整行 , 每行12至16字不等 , 余为半行 , 为抬头别行与题名 。 汉字魏书 , 隶意浓重 , 古朴雄健 , 全文201字 , 字体古拙 , 介于隶楷之间 。 但现在洞口的真迹已经被保护起来 , 为了方便游客们欣赏 , 现在在真迹旁边原尺寸复制了祝文全文 。 这一重大发现 , 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 也解开了困扰史学界多年的大鲜卑山定位问题 , 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的古称谓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