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救世的圣人特别厉害这位圣人居然有能力毁灭世界!( 二 )


次年的冬天,王阳明先生弃舟登岸,赶去向路过的理学大儒娄谅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娄谅答曰:“圣人必可学而至” 。于是王阳明先生遍读朱熹理学的著作,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并且紧接着在第三年的秋天,做出了一个哲学史上著名的决定——格竹子 。朋友陪他在竹林一起要把竹子的道理格明白,三天后,朋友体力不支放弃了,可是王阳明先生却不肯舍弃,足足坚持了七天;虽然久思不得,最后大病一场,但这场格竹,却成了阳明心学诞生的重要转折点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精神让王阳明先生最终悟道成圣,凭借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不仅在官场战场上功高不赏,且在文化领域成为一代宗师,更成为哲学史上的千古圣贤 。王阳明先生用他切身经历,向世人证明了他的成圣之道,同时,这也是历代青年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经之道 。

这次救世的圣人特别厉害这位圣人居然有能力毁灭世界!

文章插图
三、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许多青年人喜欢吐槽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容易被认同,是因为它巧妙地表达出人们的迷茫和侥幸心理:以为听听道理就能躺着成功、只想绕过弯路走捷径、如果不是被上天选中的幸运儿就觉得遭遇了挫败,这些才是导致“过不好这一生”的真正原因 。所以王阳明先生要讲“知行合一”,知道而不去笃行,等于不知道 。如何达到知行合一呢?
王阳明先生指出:“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凭借在一件件事上磨练的功夫,王阳明先生一步步走过了险恶的朝堂,和血腥的沙场,实现了理想抱负和人生至高境界 。
公元1506年,正值宦官刘瑾等群小把持朝堂,横暴专权,迫害忠臣良将之际 。王阳明先生被贬至贵州修文龙场驿任驿丞,赴任途中又遭到刘瑾派遣的刺客追杀,假借投江才得脱身 。此时的他没有厌弃官场归隐山林,放弃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而是坚持去当时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赴任 。经过一番身心磨练,终于在贬谪之地“龙场悟道”,大悟“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相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后待时而动,受良臣文襄公席书的提拔,为人讲学“知行合一”的理念,追随者众多;直到公元1510年刘瑾伏诛,三十六岁的王阳明先生迎来了他后半生官场上的不断高升 。
同样凭借“知行合一”精神,王阳明先生以一代儒生在战场上捷报频传,文治武功上都大展拳脚 。公元1516至1518年,王阳明先生亲率文吏弱卒,与其弟子伍文定并肩作战,荡平了江西数十年的巨寇,奏设新县,安抚百姓;并篆刻古籍,修濂溪书院,开坛讲学,弟子讲其讲学内容记录整理成《传习录》流传后世 。次年,又以几封书信,和一场火攻,仅用43天迅速平定了宁王之乱;
这次救世的圣人特别厉害这位圣人居然有能力毁灭世界!

文章插图
公元1521年,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之教问世,随后他汇集门人,广修学院;于龙泉山中天阁,每月授课;又建阳明学院,系统讲授心学 。公元1528年出征广西前,在天泉桥上证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的善恶四句教 。随后,王阳明先生带着一身病骨扫清了困扰明朝政府多年的部族匪患 。
王阳明先生用他跌宕起伏而又传奇辉煌的一生,实现了古人最高的人生价值,证明了阳明心学的强大力量,不愧为历史罕见的全能大儒,当得起“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 。无怪乎日本历史上的天才将领遍识天下英雄路,也要一生俯首拜阳明 。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古人学而且今人学,不仅儒生学而且武将学,不仅国内学而且国外学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最后LEAD君想说,当代青年人,亦当在实践中学习王阳明先生,做任何事前当先立志,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对自己要学习的目标人物有全面详尽的理解和认知;找到要学习哪些硬本领后,从而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做学问;更要“知行合一”,将领悟的知识学问去到事上磨练,养得此心不动 。在竞争日益激烈,人心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一步一步跨越自己的人生考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社稷、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