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吹香亭位于岳麓书院头门北侧、文庙照壁之外,有黉(hong)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现亭为1984年修复。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八景之一的“风荷晚香”即取景于此。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麓山寺碑亭位于岳麓书院内,用于安放保护麓山寺碑。亭为重檐八角亭,木柱斗拱支撑,亭内建方形小屋,麓山寺碑就被封闭保护在屋内,游客可从门窗外观看古碑的真容。《麓山寺碑》世称北海三绝碑,为唐代李邕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岳麓山的枫叶红了,游人如织,等一场雪。一千多年前唐末五代,或许也是这样的一个冬天。两个和尚,一个叫智璿,一个在史料里叫作“某”,进入“风华陵夷,习俗暴恶”的湖南,在长沙城停住漂泊的脚步,渡过湘江,来到岳麓山。他们没有投奔古刹麓山寺、道林寺,而是选择在岳麓山脚另起炉灶,建起一座简陋寺庙。他们常常漫步湘江,遥望对岸长沙城的万家灯火。他们知道,岳麓山,不过是儒释道逃避现实的居所,拯救不了对岸的芸芸众生,也拯救不了战火纷飞的乱世,顶多,麻醉人心。他们也时常谈起那个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湘江,依旧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老儒生,满是敬仰。“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两个出家人的现世理想,他们割地建屋,供读书人使用。经籍缺少,则派小沙弥翻山越岭,到京师采购,像求取真经的玄奘。两个出家人不会想到,他们对于读书人的善意,成就的是千年学府传奇,“习俗暴恶”、“血性”的湖南人,在这里锻造、教化。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取代“暴恶”成为湖湘精神的代名词,书写一部属于湖南人的心灵史。湖南,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灵史
文章插图
创办学院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至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璿等二僧办学。士的黄金时代,岳麓书院应运而生不遗余力宣扬和实践“知识改变命运”的,是宋朝太祖。因兵而兴的大宋,将武将视为威胁,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推行“文治”。宋太祖甚至立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碑誓。士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对远道赴京赶考的贡士提供旅费补助,以往士人入京应考,费用均需自备,家贫道远者无法赴考。在973年,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以对未来的高级别官员有一个直观印象。宋太宗时,进士及第可以享受皇帝设宴的荣耀,宴设琼林苑,皇帝赐诗作贺,后来成为定制。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大宋统治者,尊重士人的背后,坚信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难以掀起大的波澜。“崇文抑武”造成宋朝在军事上的孱弱,也造就了“士的黄金时代”,岳麓书院,在这个时代里应运而生。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