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指哪里 关东是指哪里

本篇文章内容是和(关东是指哪里(闯关东是指哪里))有关的一些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你获取到一些想要的内容 。

闯关东是指哪里 关东是指哪里

文章插图



目录
  • 关东指中国的那些区域?
  • 《闯关东》里的关东指的是哪里?
  • 闯关东的关东指的是哪里?
  • 闯关东到底是从哪儿到哪儿的?以及闯关东到底是咋回
  • 闯关东的“关”是指什么地方
  • 古代人常说闯关东,这里的关东究竟指的是哪里?
  • Q1:关东指中国的那些区域?
    一句话:古代,一般指函谷关以东;现代,一般指东北 。参考资料:古代:三国指虎牢关以东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 。三国演义书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 。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 。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秦、汉时期:函谷关以东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 。典出《晋书·姚兴载记》 。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今天: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 。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

    Q2:《闯关东》里的关东指的是哪里?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 。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何谓闯关东: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明代末期即有此记录,清代逐渐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闯关东的浪潮 。据初步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的人数已达三千万左右 。其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也吃一次壮举,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关东之要“闯”,说明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因此颁布禁关令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也叫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称“新边” 。以柳条边为界,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政策 。因此,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但事实上,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就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直至咸丰十年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 。但“闯关东”一词却早已被广泛应用,并已约定俗成 。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主要分成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

    Q3:闯关东的关东指的是哪里?
    关东也指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因其位于山海关之东,所谓“闯关东”的“关东”,就是指这里 。

    Q4:闯关东到底是从哪儿到哪儿的?以及闯关东到底是咋回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 。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 。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 。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 。“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