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
人的恒定性
人的恒定性:这个词听起来也有点让人害怕 。它所描述的是下列事实:当宝宝有了这样的经验,即使不能再看见一个物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那么他也会越来越感受到不同事物和不同人之间的区分 。宝宝在八个月大左右时开始怕生:陌生人的目光会让宝宝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个人不是妈妈 。”
这就会引发他对自己妈妈的需要 。宝宝希望得到妈妈的保护,因为妈妈是自己存在的基础 。也就是说,当有陌生人在场时,宝宝会表现得不安、焦虑或者害羞 。让整个家庭感到吃惊的是,之前那个一直很友好、对所有人都充满兴趣的宝宝变得不同于以往了 。他会回避陌生人,想要逃开甚至会哭泣 。
这时他需要确认,例如通过目光接触,自己在妈妈的怀中或者至少在妈妈的身边 。许多宝宝在妈妈怀中时又会重新对陌生人产生很大的兴趣,他会再次微笑,因为他的好奇其实并没有消失 。
在“依恋发展”这一主题中我将再次回到这个问题:由于妈妈带来的安全感,宝宝又能无忧无虑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自我感知的不同范围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其中记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在,宝宝已经对自身有了一个概念,可以进行先进的“思考”行为 。
在快要一岁的时候,宝宝已经能够集中不同的自我感知 。他开始建立对自己的认识,就像他理解其他的物品一样 。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
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
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Ainsworth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 。Ainsworth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 。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 。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 。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 。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 。
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 。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
Ainsworth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 。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 。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 。最后,她表明这些个体差异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在家庭中的婴儿-父母互动相关联 。
例如,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有安全感的儿童的父母,一般会及时地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而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无安全感的儿童(即焦虑-抵抗或回避)的父母常常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复无常或遗弃的方式照顾儿童 。
细心呵护健康成长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婴儿常见的身体语言解读
- 解读婴儿的身体语言
- 0-1岁婴儿心智发展
- 学习婴儿手语的好处
- 婴儿急疹症有哪些呢
- 婴儿床有哪些功能
- 解读婴儿的超能力
- 最好的胎教是大自然-婴儿教育
-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心理解读
- 婴儿抵抗力差的应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