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治疗的方法


小儿疝气治疗的方法

文章插图
小儿疝气治疗的方法
什么是疝气?疝气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那么小儿疝气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儿疝气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疝气分为直接型、间接型两种,直接型是由腹壁薄弱造成的,常见于中老年人 。小儿疝气95%以上属间接型,俗称脱肠或坠肠,是小儿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约占总手术的50% 。形成的原因是胎儿在母体发育期间,睾丸由腹腔向下延伸至腹股沟再进入阴囊,形成腹腔和阴囊相通的管道,即俗称的疝气囊 。而女宝宝则是腹膜鞘状突由腹腔延伸到大阴x处 。女宝宝疝气囊会沿着圆韧带走,从而产生疝气或水肿,严重时可合并卵巢、输卵管甚至子宫掉入疝气囊的情况 。
大部分婴儿出生后此构造逐渐关闭,但有一部分则没有封闭 。如果腹腔内容物如小肠等经由此构造进入腹股沟,甚至到了阴囊,就形成了疝气 。若此构造虽未封闭但很细小,则可能只有腹水流入,形成阴囊水肿 。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
除了这种先天性应封闭而未封的腹膜鞘状突之外,另一个构成腹股沟疝气的必要条件是腹压增大 。最常见的原因是小孩因哭闹、咳嗽、排便或运动时形成腹部压力增加,使得腹腔内的肠子、网膜、卵巢或腹水被推进疝气袋内,产生腹股沟区域的一个突出肿块 。此时较大的孩子会叫痛,较小的婴幼儿则以无原因的哭闹来表现 。一旦停止哭闹或运动,疝气袋内的肠水会因腹压下降而自动复位、肿块消失 。
消失的肿块
由于肿块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无经验的父母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往往在小儿科门诊接受例行的预防针注射、学校健康检查或孩子哭闹不安送急诊时才被发现 。出现症状的时机视腹膜鞘状突大小而定,腹膜鞘状突较大者可能出生后不久即发生疝气,腹膜鞘状突较小者可能等形成相通的阴囊积水或孩子较大时才产生 。所以,疝气形成的时机可能发生在婴幼儿身上,也可能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
早产儿、隐睾症患病几率高
早产儿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前就承受较大腹压或因肌膜较软弱,所以疝气的发生率也特别高(约30%) 。而隐睾症的患儿因睾丸下降不正常,连带腹膜鞘状突的封闭也不正常,所以也有较高的疝气发生率(约80)% 。
检查方法
在门诊检查怀疑宝宝有疝气时,可让患儿站立或吹气球,模拟腹压增加的状态,如在腹股沟看到鼓起肿块,则可能有疝气 。若婴幼儿无法配合时,可平躺于检查台上,故意让婴幼儿哭泣或用力,再仔细触摸阴囊或腹股沟区域,若有疝气囊存在,会有丝质手套互相摩擦的感觉 。
阴囊水肿则可摸到一固定的水囊,若用手电筒照此水肿囊块,呈透明状 。绝大部分的腹股沟疝气触诊就可明确,如果要和睾丸肿瘤、静脉曲张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鉴别诊断,可安排超声波检查 。
男宝宝因在胚胎期间右侧睾丸下降较晚,因此伴随的腹膜鞘状突较易产生未闭合现象,所以无论疝气或隐睾症的发生率都是右侧多于左侧,右侧、左侧、双侧的比例约为6:3:1 。女宝宝疝气发生率低于男宝宝,但两侧都发生疝气的比例高于男宝宝 。
脐疝气
脐疝气是发生率仅次腹股沟疝气的另一种形态的腹壁缺损 。因为脐环扩大只有皮肤、皮下组织覆盖在肚脐,所以婴幼儿一哭,小肠就从扩大的脐环向外突出 。这种脐疝气很少造成肠阻塞及坏死,且多半在1~2岁会逐渐愈合,所以不必急于手术矫正 。
股疝气
股疝气是腹股沟韧带缺损所造成,少见于婴幼儿,女宝宝得的几率高于男宝宝 。因容易产生小肠坏死后遗症,需经医师小心诊治及开刀治疗 。
谁是高危险群?
早产或出生体重过低、家族遗传、胎便性腹膜炎、肝硬化并发腹水、水脑症接受脑室腹腔引流、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隐睾、尿道下裂或上裂、结缔组织疾病如凡氏症候群等宝宝,疝气发生率高 。
治疗方式
需要通过手术修补,而且越早越好 。疝气需要手术的原因是“防患于未然”,若肠子或其他腹内容物卡在疝气囊内回不去,就会出现嵌顿现象,此时就会引起疼痛 。如果卡得太久或太紧,就会造成肠道血液循环受阻,进而造成肠阻塞、坏死,产生呕吐、心跳加快、发烧的情形,甚至排血便直至造成休克 。这时就必须马上手术治疗,以免产生败血症导致生命危险 。
就女宝宝而言,卵巢、输卵管也可能因卡得太久而造成坏死,影响日后生育能力 。而且腹膜鞘状突会随着年龄及腹压增加而越来越大,肠道常掉入疝气囊造成胀气及消化吸收的问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