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门,曾是权力的象征,如今无人提及( 二 )

北京|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门,曾是权力的象征,如今无人提及
文章插图
辛亥革命胜利后,大清门改称中华门,这也彻底打破了清朝“只进喜、不出丧”的祖制。1913年,隆裕太后的棺椁从中华门前经过,穿正阳门,坐火车运往清西陵,毕竟是清朝的太后,只是从门前经过,并不是穿过,下面这位就没那么客气了。1916年,袁世凯的棺椁被人从中华门抬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棺椁从这里被抬出,被人视作“冒天下之大不韪”。1929年的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也从中华门穿过,由专列运往南京安葬。之所以在民国时期,有这么多人打破传统,也和当时的交通环境有关,民国时期,前门火车站已经通车了,走中华门是到达火车站最快的一条路径。北京|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门,曾是权力的象征,如今无人提及
文章插图
因为这座国门的命名过于简单粗暴,以至于在民间还流传这么一个小故事。就在民国政府准备改换中华门牌匾的时候,不知道是为了赶工期,还是预算紧张,工作人员准备废物利用,将大清门的牌匾翻过来接着用。结果牌匾一摘下来,在场的所有人都傻眼了,只见牌匾背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大明门”,原来早在清朝,人们就已经学会投机取巧了。当然,这只是老百姓编纂的故事,在1912年大清门匾额被摘下的时候,这种传言就被打破了,“双面打印”被证实子虚乌有。不过在更换中华门匾额的过程中,确实不太顺利。不管是大明门还是大明门,匾额都是由青金石制作而成,且都是横匾。原本中华门也是横匾,由京兆尹王冶秋书在一块木匾上书写“中华门”三个大字,黑底金字。后来因为用的不是赤足黄金,而是彩画用的金箔,导致不久后金字就蜕变成了银白色。黑底白字实在是不吉利,于是在1914年又换成了一块竖匾。北京|一座在北京消失的城门,曾是权力的象征,如今无人提及
文章插图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时人们可犯了难,这中华门的名字是换还是不换呢?老话说的好,车到山前必有路,桥到船头自然直。1952年的一个决定,让人们不再纠结。这一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为了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于1954年被拆除,中华门也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