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支线飞机有前途吗?

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国内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支线飞机将大行其道,理由是当时国内交通需求迫切,铁路和高速公路投资巨大、技术限制较多,“不如借鉴美国经验搞支线航空,这样只需修‘点到点’的中小型机场即可,可以节约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
当时认为国内支线飞机最适宜的是双发涡轮螺桨的48-72座,以及双发涡扇的80-100座飞机,并且认为“付出一定努力都可以国产”,并推出了红极一时的运七-100(在苏联安-24基础上自行仿制)和MD-82/90系列(和麦道联合生产) 。
但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 。
一方面,中国民航管制长期“军民合一”,尽管一度推出诸如“支线航空不收机场建设费”之类鼓励政策,但各地真正的支线航空仍然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适合的机型越来越少,运七系列性能落后,MD-82系列因麦道破产而销声匿迹,中国曾试验过国际间几乎所有支线客机品种(ATR系列、BAE146系列、雅克42系列、庞巴迪和恩博威,等等),结果都不理想,不是安全系数偏低就是性价比太差 。
进入21世纪,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先是高速公路、继而高铁四通八达,前者客货兼用,后者1000公里内速度差几乎填平,又有“准时准点”的先天优势,而1000公里内的支线航空不但速度优势不高(如果算上往返机场、安检和家常便饭般的误点、取消航班,就几乎是“倒落差”),灵活性和运营性价比也完全无法相比,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有趣现象:国内1000公里以内的支线航空客运几乎被逼到绝路,而1000公里以上的“大支线”倒是客流量尚可,却大多被“下沉”的“小干线”(如波音737和A320系列)客机抢戏,“纯支线”生存越来越艰难 。
未来中国国内“纯支线”的国产备选型号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新舟”系列其实就是“拉皮运七”,而ARJ-21可清晰看到MD-82的影子,坦率说,它们都不太适应未来中国支线航空市场“1000公里内发展前途不大、1000公里以上由‘小干线’客机代劳”的局面,倒是C-919如能如期交付,或许能部分扮演这个“小干线大支线”的“摇摆人”角色,毕竟名义上叫“大客机”,但C-919其实一点也不“大”,甚至标准布局的客座数低于不少型别的波音737.
【国产支线飞机有前途吗?】上图为运7-100和“新舟”60,下图为MD82和ARJ-21,像么?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