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跟宝宝聊死亡的正确方法
1、正面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
儿童教育发展中心教学主管认为,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一定要做正面的回答,既然孩子们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疑问,他们只是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已 。“有些家长怕孩子对死感到恐惧,不敢在孩子面前说出真相,而是捏造一些故事来哄骗 。其实,这样反而会误导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死亡 。”例如,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一些迷信的说法,说人死了并不是永远消失,以后还会重新开始,这样,孩子可能会认为,死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样会导致孩子对生命不珍惜,轻易做一些危险的事 。
2、根据年龄选择不同方法
【0-3岁】从心理学研究来看,0-3岁儿童处于对死亡认识的“分离阶段”,还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 。如果孩子不主动提关于死亡的问题,家长就没有必要刻意教育 。如果孩子提起这方面问题,家长不能避而不答,也不能采取欺骗的做法 。亲人去世了怕孩子难以接受就说亲人没有死,只是睡着了或者出去一段时间,这都是不正确的 。
3岁以下的孩子思维局限于他能看得到和触摸得到的东西,离开了这个范围,他就不会再关注了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死感触不深,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打比方地说,有一天他就像汽车一样,开走了,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 。解释不必过多,告诉他以后都不会再看到那位亲人在身边,等他大一些,再向他说明更详细的情况 。
【3-6岁】对死亡认识的“结构性阶段” 。孩子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 。他也许会对死亡产生兴趣,问到家长关于死亡的问题,要明确地告诉他,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我们可以郑重地向死去的亲人告别,还可以向孩子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死去 。
家长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将死亡的概念具体到孩子身边能接触到的小动物、植物身上 。如告诉孩子:“人也像小狗一样,在有生命的时候会陪着主人散步、玩耍,但如果生病了,或者发生了意外,它也许就会死去,那么什么是死呢?死就是生命的结束,生命结束后就不能再像活着时那样跟人玩,也不会再出现和存在,而是永远地消失了 。”对于3-6岁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解释不仅易于让孩子接受,也能让孩子理解死亡的本质和真相 。
【6岁以后】6-12岁是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12岁以上进入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上了小学以后的孩子,一般都对死亡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已经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不会重现,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 。进而做一些安全知识的教育,如,介绍生命是很宝贵的,要如何珍惜生命,亦或是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的行为,为了爱护自己,在家或是学校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这样才能让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 。
3、根据孩子性格“因材施教”
性格也很重要,对悲观的孩子,要多给正面鼓励;对过于乐观的孩子,则要告诉其危险的存在 。
外向型的孩子一般会将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从故事,或者身边的人事出发,引导孩子开始逐步认识死亡 。
内向型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不太擅长表达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就要采取主动,适时地用与死亡有关的新闻与孩子交谈,让他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积极地引导 。
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对症下药,反问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孩子提问了,家长可以反过来问他们:“你觉得死是什么呢?”“你觉得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会去哪儿呢?”,从孩子的回答中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对死亡问题的关注点和理解力,然后再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回答孩子 。家长不先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就会产生对问题的自我的过度的解读 。
幼儿有关死亡问题的“参考答案”
1、爷爷奶奶死了吗?
【跟宝宝聊死亡的正确方法】奶奶(爷爷)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她(他)会在遥远的地方想着我们,我们也会想她(他)的,想她(他)的时候,我们就给她(他)烧烧香 。每个人都会老,都会死的,就像花开了几天后就会谢了,小动物病了、老了也会死的,这是大自然的一个规律 。我们活着的人,就要好好地、快乐地生活着 。
TIPS:家长不特别强化死亡的恐惧,孩子就没有太多怕的概念,不然古语怎么会说:初生牛犊不怕虎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预防宝宝干咳的方法
- 宝宝补钙最易吸收的方法
- 家长应对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方法
- 夏季给宝宝驱蚊的10种方法
- 帮助宝宝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方法
- 教宝宝学会自己刷牙的方法
- 5个月宝宝补钙的方法
- 春季预防宝宝感冒的方法
- 宝宝睡眠的健康方法
- 夏日怎么让宝宝睡得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