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立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文章插图
立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那么你知道立夏节气有什么习俗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立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煮鼎边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 。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 。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亡清兴 。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 。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 。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 。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 。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 。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 。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 。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 。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 。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 。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 。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 。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
秤人
【立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
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
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 。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 。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 。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 。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 。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 。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 。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 。
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清静安乐”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就借此习俗,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
另一说:孙尚香回江东的时候,刘备让她带上阿斗,便于照料;过段日子,赵云奉命过来探望,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秤了体重,说好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体重是否增加,由此表示孙夫人对这后儿子的精心照顾 。此说法传入民间,就逐渐演变成,这一天称了体重,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
斗蛋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 。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 。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 。
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
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
忌讳坐门槛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的说法,特别是孩子 。俗传立夏坐门坎,夏天里会疲倦多病,且一年精神不振 。
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门槛了,就必须要坐满七根门槛,才可解除这种禁忌 。
穿耳朵眼
旧时,母亲多选择此日为女孩子穿耳朵眼,说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长回去 。
穿耳朵眼时,母亲一般不事先说明,免得孩子护疼 。而是预先准备好用火消过毒的绣花针,并把孩子哄到自己怀里吃鸡蛋,在孩子吃鸡蛋张口咬蛋时,一针快速穿过孩子的耳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