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便秘的治疗方法


小儿中便秘的治疗方法

文章插图
小儿中便秘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 , 便秘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 尤以功能性便秘为多见 。小儿便秘症状类似 , 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 , 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 , 两天以上一次 , 排便困难 , 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临床要注意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采访人员采访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任医师李师 , 请他介绍小儿便秘的中医药疗法 。
病位在大肠 , 病机在脾和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 , 传道之官 , 变化出焉 。”故粪便的排出与大肠功能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论》曰:“小儿便不通者 , 脏腑有热 , 乘于大肠故也 。”
小儿脾常不足 , 一方面是因为小儿生而未全、全而未壮 , 故其脏腑功能较弱 , 另一方面还因其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 , 对水谷精气的需求比成人相对高 , 而小儿脾气尚弱 , 存在着运化功能不健的现象 。若饮食调摄不当、情志变化 , 则易造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 脾升胃降失常 , 浊阴不降 , 影响大肠气机 , 致传导功能低下 , 糟粕内留而便秘 。
肝主疏泄 , 能调畅全身气机 , 且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 , 以助大便排泄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 , 生机勃发 , 其气机升多降少 , 糟粕不易顺降而郁滞肠腑 , 故便秘者多肝气郁结 , 疏泄不畅 , 气机壅滞 , 同时也影响了脾的运化 , 大肠气行不畅 , 传导失司 , 糟粕留滞 , 而成便秘 。
攻补兼施 , 健脾行气
李师介绍 , 根据小儿“肝常有余 , 脾常不足”、“肺脏娇嫩”的"生理特点 , 治疗小儿便秘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 临床宜攻补兼施 , 以健脾行气通便为治则 , 可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或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
中药治疗
予以枳术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生白术10~20克 , 枳壳6~10克 , 陈皮10克 , 党参10克 , 当归10克 , 香附l0克 , 白芍10克 , 生麦芽10克 , 柴胡6克 , 冬瓜仁10克 , 郁李仁10克 , 火麻仁10克 , 甘草6克 。
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陈皮、枳壳健脾助运香附、生麦芽、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和血润肠大便不畅、久留肠腑、大肠津亏 , 则易燥结 , 故加冬瓜仁、郁李仁、火麻仁润燥通便甘草调和诸药 。本病为因滞而燥 , 因燥更加重了滞 , 非直接因燥而导致便秘 , 故治疗重点在于健脾疏肝、调畅气机 , 再佐以润燥之品 , 诸药合用 , 使脾气得健 , 肝气得舒 , 大便得通 。
推拿治疗
对于服药困难或不愿服药的患儿 , 采用推拿手法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李师告诉采访人员 , 便秘有虚实之分 , 推拿手法也有补泻之别 。
以脾虚为主的患儿 , 多见面色白而无华 , 形疲乏力 , 大便努挣难下 , 便质不干 , 舌淡苔薄 , 指纹色淡 。治宜益气养血 , 开塞通便 。主要采用以下手法:
1.补脾: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 。操作时 , 由指根尖推向指根300次 。能调理脾胃 , 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
【小儿中便秘的治疗方法】2.推三关:位于前臂桡侧 , 太渊穴至曲池穴成一直线 。操作时 , 自下向上推100~500次 。具有温里散寒、温补气血之功效 , 适用于各种虚证 , 如身体虚弱、神疲气怯、面色无华等 。
3.捏脊:从第一胸椎至尾椎 , 由下往上捏30遍 。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 , 凡脾胃虚弱之证 , 均可用之 。
以肝实为主的患儿 , 症见大便干结 , 便质干硬 , 形似颗粒 , 面赤身热 , 口臭 , 唇赤 , 小便黄 , 胸胁痞满 , 纳食减少 , 腹部胀 , 苔黄厚 , 指纹色紫 。治宜顺气行滞 , 清润通便 。主要采用以下手法: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