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二 )



Q2:苗族人结婚的风俗习惯
苗族结婚有哪些婚礼习俗?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完美的,各个地方的文化不同,所以结婚的时候的婚礼习俗也个不相同,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湘西苗族婚礼习俗 。在苗族婚礼习俗里,苗族的婚礼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 。包办婚姻通常是父母请的媒人做的媒妁之言,一般由对方的亲戚和好友担任 。在女方了解男方的情况,获得女儿的一件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苗族婚礼习俗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 。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 。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 。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 。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 。苗族婚礼习俗还有酒歌一说,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 。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 。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 。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 。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 。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 。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 。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 。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

Q3: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 。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 。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 。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 。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 。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 。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 。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

Q4:苗族人的传统习俗?
习俗社会制度鼓社制新中国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团 。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个或数个自然村寨组成,小的几十户或百来户,大的几百户乃至上千户 。一个社共立一个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节日、共同的地域观念和共同的习惯法规,穿同一服饰,操共同的方言 。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大鼓社,称“黑社”,又有许多分社,苗族称为兄弟鼓社,又称“白社” 。“黑社”一般有果略(即鼓头)、果叙(即歌头)、果当(桌头)、果熙(礼头)、果扎(武头)、果养(活路头)、顶王(护头)、顶榜(护尉)、珈也扬(粮头)等头领,共称为“鼓社九鼓头”,由他们共同领导全社事务 。鼓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社员大会,也就是13年一届的鼓社节 。届时男女老幼都要参加 。鼓社节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祭祀央公、央婆,并选举新一届鼓头,讨论决定鼓社规约和其他重大事项 。鼓社具有组织和发展生产,调整婚姻关系,促进人口增长,调整内外部关系等基本职能,并具有“军事单位”的职能,负有维护氏族的荣誉与复仇的职责 。苗族鼓社是一个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血缘集团,亲属称谓制度、祖先崇拜、地域观念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互助精神是其重要支柱,有力地支持着鼓社组织观念 。因此,鼓社是氏族制的残余 。至近现代,鼓社组织只保持在操中部方言的黔东南地区,其他地区已经消失或大部分消失。议榔制议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即农村公社组织 。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 。黔东南叫“构榔”或“勾夯”,也叫“构榔会议”;广西叫“栽岩会议”或“埋岩会议”;湘西大部分地区称“合款”;云南金平县叫“丛会”或“里社会议” 。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议定公约的制度,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联盟组织 。议榔组织大小不一,几个或几十个寨子组成的最为普遍 。议榔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议榔大会,其任务主要讨论有关大事,制定议榔款约,选举各种执事首领 。议榔设有榔头(湘西称为“款头”或“款首”,广西融水称“头老”,贵州从江称为“该歪”,云南金平称“丛头”)一人,副榔头若干人,另有“硬手”和“老虎汉”(军事首领)、祭司、“行头”和“理老”(主持司法)等若干执事首领 。议榔头人根据“议榔规约”维持一方社会秩序 。其主要职责为调解并处理争执田土和山林所有权的纠纷、婚姻纠纷、偷盗事件、民族内部纠纷、违反禁忌事件、互相残杀事件,并组织人们起来共同对敌、抗击外侮等等 。寨老、榔头一般不脱离生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剧烈的地方,有了一些变化 。在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国时期有的寨老、榔头还兼任甲长、保长、联保主任,蜕变为地主阶级,利用议榔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使议榔的性质产生了变化 。议榔通过组织制定的习惯法榔规款约来进行管理,榔规款约一经群众通过,就成了不成文的法律 。过去,苗族议榔规约在维护当地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至现代,在许多苗族地区,议榔的形式依然存在,议榔规约被换上了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内容,成为政府的行政组织及法律法令的有效补充,在社会生产和维护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9]。理老制理老(或称“寨老”、“乡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自然形成,不经选举产生,也不世袭 。理老大致有三级:一个村寨的理老,称之为“寨老”或“勾往”,主要调解发生在本村寨内的纠纷;一个鼓社(氏族)的理老,称为“鼓公”或“娄方”,主要调解管理发生在本氏族内的纠纷;一片地方(包括若干村寨)的理老,称为“勾珈”或“大理头”,负责调解发生在本片地方内的重大纠纷案件 。理老熟悉古理古规,主持公道,办事认真,能言善辩,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誉和威望,对维护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曾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饮食酸汤鱼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酸汤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部分地区的杨姓苗族有不吃猪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无过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国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糯米饭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 。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 。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