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读:婚姻的七年之痒


心理学解读:婚姻的七年之痒

文章插图
假设,两个幸运儿一见钟情,完美的爱情发生了 。他们彼此迷恋的甜蜜会持续多久?或许,7年是一个极限 。那些非常有感觉的爱情与婚姻,只怕势必会遭遇七年之痒 。
近一段时间,不断听到关于七年之痒的故事 。结婚7年了,今年离婚;恋爱7年了,今年分手 。也想起了以前几个朋友的事,一样是在结婚第7年陷入严重危机 。
看来,七年之痒这个词是相当有道理的 。只是,为什么是第7年,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天,无意中思考这个问题时,脑子里突然跳出一句话:第一次童年,是6年;第二次童年,还是6年 。
这句话一跳出来,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大脑暂时为七年之痒找的答案 。
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
第一次童年,是0~6岁 。心理学理论认为,6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机构基本定型 。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 。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可能也是6年 。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 。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
第二次童年,我们再现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 。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童年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 。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 。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也被改变了 。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即人格基本定型时,是6岁 。做父母的多有体会,6岁的孩子和5岁的孩子有很大差异 。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或许是,6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他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 。不过,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 。
第二次童年,第6年时极可能会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前6年,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又被唤醒,我们把这个愿望投射在恋人身上,像6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他们,但到了第6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
这时,一定会有巨大的失望,我们的意志再次被命运嘲弄,你这时常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最亲密的人根本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他(她)似乎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
他(她)的确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你其实是将你的想像强加在他(她)的头上,当你看到他(她)时,你看见的不是对方的真实存在,而是你加诸在他(她)身上的幻想 。他(她)的确是另外一个人,而这恰恰是他(她)的真实存在 。
由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 。假若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真实存在,并愿意接受彼此的真实存在,那么,一个新的、真实的关系就会得以建立,这个关系看起来不如前6年的关系那么动人,但它更稳固、更牢靠、更有弹性也更轻松自如 。
假若这个关系发展下去,它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迷人 。
我们常说,相恋容易相处难 。相恋时,其实我们没有和对方的真实存在打交道,我们是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然后与自己的幻想打交道,这自然比较容易 。相处时,我们就要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从而能适当地放下自己,与那个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意志的人打交道,这的确更难 。
执着于幻象,故意不看清事实
七年之痒,意味着婚恋的第7年会出现严重问题,譬如第三者、分手或离婚等一些标志性事件 。不过,从感觉上而言,或许第6年更重要,我所了解的一些婚恋故事,都是在第6年出现了幻觉的破灭感 。
一个叫“月凉”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的一个留言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
在留言中,她写道:“算一下,我今年正好结婚第7年,从去年发现自己的幻觉破灭了 。别想着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
幻觉破灭了,那么,她的幻觉是什么?
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可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她前不久与男友分手,两人正是相爱了7年 。和“月凉”一样,她也是在去年有了一些破灭感,并预感他们的恋爱即将结束 。
她的一个重要的破灭感是,她终于发现,男友是一个花心的男人 。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其实,相恋的第一年,她曾离开广州一段时间,没想到她刚离开广州不到一个月,就听说男友和另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
显然,从事实上看,她的男友一开始就是花心的 。然而,从感觉上看,她却一直到恋爱的第6年才“发现”这个事实,并尊重这个事实,接受了男友是个花心男人的真相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