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发朋友圈的人,可能不是真的快乐( 二 )


去年8月13日 , 成都突降暴雨 , 龙槽沟区域突发山洪 , 很多来“打卡”的人被冲走 。
最终 , 7个人罹难 。
一夜之间 , “网红景点”变成“死亡河沟” 。

来源:pexels
这样的生活方式 , 未免太过割裂 。
居伊.德波在著作《景观社会》中写道:
“对于大众来说 , 景观是一种由表象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 , 景观的在场是以置换事物本真存在为前提的 。 ”
得到了好看的照片 , 失去了事物的本真 。
可能心里也明白 , 自己并没有那么开心 , 但既然“来都来了” , 不发表一些岁月静好 , 人生无憾的感言 , 似乎就白费了时间 。
久而久之 , 内心的感受与对外的表达割裂 , 对世界的看法也越来越失真 。
02
景观生活源于对当下的不满
诚然 , “景观式生活”可以让人暂时抽离现实 , 拥抱诗与远方 。
但这种生活方式的另一面 , 是内耗和倦怠 。
德国韩裔哲学家韩炳哲在著作《倦怠社会》中写道:“人们看似自由 , 实际上都在心甘情愿地剥削自己 。 ”
一方面 , 由于沉迷视觉 , 人们忽视不同的生活层次 , 忽视不同的声音、气味和味道 , 盲目追求一致 。
很多女孩在网上晒“穿衣自由” , 今天“纯欲” , 明天“奶辣” , 评论区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

来源:pexels
人们蜂拥而至 , 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 , 发表一些“正确”的看法和评论 。
乍一看充满正义和美好 , 却压缩很多异见的空间 。
这会让人越来越自恋 , 仿佛生活中的一切都围着自己转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 自然也就走不近别人的世界 。
景观社会似乎打造了一个“全景监狱” 。
灯光、照片、短视频、网络电影……各种视觉冲击 , 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 。
为了承受这些视觉化产品 , 我们把全身80%的精力都集中在眼睛上 , 看东西越来越快 , 动脑子却越来越少 。
很难在刷到一张女孩哭泣的照片时 , 停下来想想 ,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不会在放松下来刷短视频时 , 抽空想想待会儿是不是该陪陪家人了;
也很难在一顿大餐上桌后 , 停下拍照打卡的手 , 像小时候那样沉醉地嗅一嗅 。
批量生产的视觉化产品 , 将我们与真实世界割裂开来 , 隔着一道屏幕 , 看到的都是被加工过的现实 。
那么 ,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 才能真正让人感到踏实呢?

来源:pexels
前段时间 , 一位禅修归来的来访者 , 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在寺庙禅修时 , 他没有手机和电脑 , 穿着棉麻粗衣 , 坐在庙里的台阶上 , 清理了3个小时苔藓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