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从旅游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


无独有偶,在广西北海的涠洲岛,一群远道而来的“稀客”布氏鲸饱受游客骚扰。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是鲸类中较为罕见的一个物种。随着布氏鲸的到来,涠洲岛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有大型鲸类动物频繁活动的近岸海域,这也让许多旅行机构嗅到商机。于是,部分旅行机构私自租用渔船、快艇,在未经渔政等主管部门审批的情况下开展非法观鲸活动,组织游客近距离拍摄甚至驱赶布氏鲸,对鲸群的正常栖息造成了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以往自然保护区的封闭性、排外性相比,国家公园具备了更多“全民共享”属性,将会与众多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的自然区域共同组成生态旅游的重要阵地,更好地展示具备国家象征意义的生态或自然景观。
生态旅游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而是一种更强调科普性与教育功能的新型旅游方式,旨在让人们从旅游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体验自然生态系统的魅力。那么,如何设置从业准入门槛?怎样培养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监管生态旅游需要注意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未雨绸缪,绝不能让生态旅游成为“破坏生态的旅游”。
自然保护地|从旅游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我国已陆续涌现出一批组织成熟、理念科学、效果可观的生态旅游路线,如青海昂赛大峡谷的雪豹自然体验活动、广西弄岗的观鸟生态游等。相信假以时日,随着我国的生态旅游业逐渐步入正轨,世界各地的游客会有更多机会走进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感到欣喜,并把这份情感带回家乡,传递给更多的人。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4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