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骑行技巧( 二 )


飞得更COOL
拉头,起飞后将车把往腹部拉,身体站直,这样人车成与地面垂直,要注意不要把车拉过了 。放单手,起飞后将车放平,在车未达到最高点时放单手,做个操人的手势,用平式或单后轮着地,只要在前轮着地前手能抓回把上就行了 。摆尾,起飞后双脚和腰用力,把后轮往一侧摆,摆角不大的时候,着地时可以不把车修正,够胆量的可以在侧摆的时候把车放平---我就不敢了 。放单脚,起飞后一只脚往后踢,这时另一只脚会连脚踏往下,关键是着地时屁股能在座鞍的上方,伸出去的脚能不能回来倒没所谓 。
SUPERMAN,这是最吸引认得动作,当车刚离台时把双脚往后踢,双手抓紧车把,身体与地面成水平状,身体伸展开后马上往前收,双脚踩向脚踏 。这个动作我认为最好是用有后避振的车玩,就算双脚踩空也不容易伤及那4CM 。
骑行的基本技术--踏蹬技术
良好的踏蹬技术可使运动员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得到尽可能大的功率,达到高速度 。为此,自行车运动员一定要在改进踏雕技术上狠下功夫 。
踏蹬动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动作是周期性运动,即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以中轴为圆心,以曲柄为半径,重复地进行运动 。我们以一周为例,来进行受为分析:
当脚踏蹬到与地面垂直的A点时,作用力F的方向通过中轴(支点),它的力臂等于零,力距也就等于零,因此不做功,也就无法使自行车前进 。我们称它为上死点(上临界点) 。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力F可分为F1(与脚蹬杆垂直)与F2(沿脚蹬杆)两个分力 。分力F2的作用方向通过支点(中轴),力矩等于零,只有F1才能作功 。这时,产生动力矩M=F1Xd 。因此,我们应设法加大分力F1,减少分力F2 。因为F1=F? COS0,所以,0减小,F1越大,当0角为零时,COS0=1,F1最大,此时F1=F 。由此可知脚的用力方向应尽量与脚蹬杆成垂直 。其踏蹬方法应该是,脚跟下垂,脚尖稍稍抬起 。
当作用力F与脚蹬杆处于垂直部位时,动力矩M=F?d,力矩最大,这是运动员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阶段 。
当脚蹬转到D点时与图8所示的B点相似,只是方向有所变化,所以脚的用力也应随之改变 。这时脚跟应向上抬起,脚尖下垂一些 。
当脚蹬转到E点时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过支点(中轴),动力矩为零 。我们称它下死点(下临界点) 。
通过以上各点的受力分析可见,每踏蹬一周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上临界区(上死点) 。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用力阶段) 。
第三阶段:下临界区(下死点) 。
第四阶段:回转阶段(放松阶段) 。
肌肉用力各不相同,两只脚交替进行踏蹬,当一只脚处于回转阶段时,另一只脚已进入用力阶段 。踏蹬到上下临界区时,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并尽量缩短在临界区停留的时间 。
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内踏蹬力量愈大,车子前进速度就愈快 。
并利用抬腿短暂的一瞬间让肌肉放松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作功阶段 。有时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动作给脚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只脚做功阶段的踏蹬力量,达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
脚掌在脚蹬上的位置
脚掌应平稳地踏在脚蹬上,脚蹬应在脚掌中部和脚趾之间,也就是脚掌正好踏在脚蹬轴上,脚掌的纵向与脚蹬轴保持垂直 。鞋的前端可伸出脚蹬5一7公分左右(根据脚的大小决定) 。
鞋卡子要钉正、钉牢,皮条系紧 。加强在用力时两脚的有机配合,帮助运动员正确地完成踏蹬动作 。
踏蹬方法
自行车运动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脚尖朝下式和脚跟朝下式三种 。
自由式踏蹬方法:
这种踏蹬方法,就是脚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 。脚在最高点A时,脚跟稍下垂8~10度,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渐加大到B点时,脚掌与地面成平行状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用力逐渐减小,进入下临界区,肌肉开始放松,脚跟略向上抬起,到C点时,脚跟逐渐上提到15~20度;当脚回转到D点时又与地面平行,往上行,脚跟又向上提起 。重新进入A点 。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贺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 。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 。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 。
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