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新媒体8大营销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六次 。从调查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出,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在不断增强;最新公布的2018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指出,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是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阅读仅为日均19.81分钟,而手机阅读为日均84.87分钟,互联网为65.12分钟[1] 。
与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相伴,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出现 。从2019年来看,流量造假、洗稿侵权等现象引发关注,在一些媒体平台,甚至出现在短时间内制造上亿转发量等惊人现象 。这些负面现象的出现,不仅侵犯了原创作者的权益、影响了正常的内容生态,甚至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黑色产业链 。而占据不良内容半壁江山的网络谣言,更是对用户产生了严重误导 。
【详解新媒体8大营销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生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其矛盾根源是什么?从用户、作何、行业、平台、以及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协作共建良性的内容生态环境?本文立足案例,结合对部分媒体从业者的访谈,剖析现状,提出问题,探索值得被深入研究的难点与痛点 。
_
_
1
_
问诊内容生态的困境与根源
相比起已经在社会上激起广泛讨论的热点议题,关注一些尚未爆发出来的隐形问题更具有前瞻意义 。本文访谈了9位头部自媒体的一线从业者,他们指出了不少内容创作中感受到的负面情况,包括:
-有趣的议题正在变少
-内容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感在减弱
-过度娱乐化,导致专业化内容没有渠道
-没有渠道了解读者
-AI算法对创作的负面作用(写稿要先想怎么让算法推的更多)
尽管这些问题尚未在大范围内引发关注和讨论,甚至有部分目前仅在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圈子内发酵 。但因受访者大多是来自头部自媒体的资深从业者,他们的观察代表了其经年的感受与洞察,我们亦可通过这些问题管窥内容生产端的现实处境 。
现下,广义上的数字内容生产并不具备一套完整建制化的知识体系,故易受外部权利关系,尤其是市场关系的影响和支配,这便体现在上述访谈中提到的内容生产者责任感降低、过度娱乐化、AI算法对创作的反作用等 。
从表象上理解,这些问题与当下数字内容产业过度追逐“流量”有较强的关联 。所谓“流量”是网络地址访问量的通俗表达,它已经替代发行量、收视率等传统媒介内容交换价值的衡量标准,成为市场、资本在新技术环境下的表现形式 。“十万+”“爆款”等流行语反映的正是数字内容行业最重要的主导逻辑之一:流量 。但是已有研究表明,高流量并不能带来整个行业持续的欣欣向荣,也不能带来对等的高广告收益[2] 。因为看似庞大的用户群,其实具有极大的偶发性和不可持续性[2] 。
从根源上理解,数据失真、评判失灵、平台失信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实际在于内容生产转型期的秩序失衡 。以市场化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迫使内容生态经历了转型与重构 。但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新行业标准、规范以及一系列配套监督、纠错机制并没有同步建立起来,“行业失范”是内容生态领域内涌现各种问题的最重要根源之一 。
然而,自媒体环境下的行业规范重塑,恐难复制传统内容生产时代的组织专业化路径,亟需新的创意、新的手段、新的解决方案 。这不仅需要从源头厘清当前内容生产、分发端的逻辑,对“优质内容”重新定义或明确共识,还要找到能“四两拨千金”的作业抓手 。接下来,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_
_
2
_
重新定义新媒体环境下的“优质内容”
在传统媒体时代,什么是好内容?对此是有一套既定的、已形成广泛共识的标准的 。以新闻行业为例,《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归纳出了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对真相负责、忠于公民、需要核实、独立于被报道对象、监督权力、成为公众批评的论坛、有趣且与公众息息相关、全面均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
但是新媒体时代,多种新的因素正在重塑行业对“优质内容”的理解 。
一是网络特性 。有学者在访谈中指出,社交网络的兴起及其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对“好”内容的评价标准 。众所周知,社交网络的特性之一是连接用户、分享信息,所以社交网络上的“好内容”往往是那些“容易被分享的内容”,它们往往具有抓人眼球的标题或诉诸情感导向的话语,这跟传统意义上对“优质内容”的评价标准较为不同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