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和服的由来 和服的由来

和服的由来(日本人和服的由来)
本篇文章内容是和(和服的由来是怎样的?)有关的一些信息,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帮你获取到一些想要的内容 。

目录

  • 和服的由来是怎样的?
  • 和服有何由来?
  • 和服背后“小包袱”的由来是什么?
  • 日本人的姓是什么意思如松下井上纯一和服的由来是怎样的
  • 日本人一般在什么时候穿和服?
  • 日本人的和服是怎么来的?
  • Q1:和服的由来是怎样的?
    日本人和服的由来 和服的由来

    文章插图
    日本的和服是在依照中国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但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还有便服和礼服之分 。男士和服的款式较少,色彩较为单调,多为深色,腰带细,穿戴起来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而且要配上不同的发型 。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 。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差异 。可以根据不同的式样派束相应的腰带 。曰本的绘画、戏剧艺术的发展与和服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风格版画——浮世绘中的美人画,更离不开和服 。陶器、漆器、金属工艺品等,也多采用和服的花纹 。每逢庆祝传统节日,参加祭奠仪式,出席茶道、花道等,人们总是喜欢穿上新的和服 。每年3月3日的“女孩节”和5月5日的 “男孩节”,孩子就会穿上和服欢度节日 。1月 15日的“成人节”,年满20岁的姑娘们身着未婚妇女专用的“振袖”和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地去参加进入成年的庆典活动 。结婚仪式中,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纯无垢”和服,新郎则要穿上男性婚礼和服 。。

    Q2:和服有何由来?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装,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或在婚礼、葬礼、毕业典礼及庆祝会等隆重场合上,和服仍是日本人的首选 。日本人口中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3世纪左右 。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无须量体裁衣 。”这就是和服的雏形 。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人日本 。奈良时代(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唐王热情接见他们,并赠予大量朝服 。这批服饰光鲜亮丽,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 。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到了 14世纪的室町时代,带有唐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 。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起初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 。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 。

    Q3:和服背后“小包袱”的由来是什么?
    穿和服的日本妇女,后背腰间的那个“小包楸”常常引起人们 种种猜测:穿和服为什么一定要背那个小包?小包里装着什么……其实,那个“包楸”并不是装东西的口袋,而是一种装饰的衣带结 。据历史学家考证,早在原始时代,当人们还不知道何为衣服 时,就已在腰间扎上植物纤维做成的带子,用来悬挂各种装饰品 。日本到了古坟时代(约公元3世纪),出现了用来固定短衣的细带 。公元6?8世纪,中国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日本人在服饰上也 开始模仿中国,出现仿唐“和服” 。朝廷颁布了《大宝衣服令》,对文武官员及其眷属在身着礼服、 朝服和制服时分别系何种衣带作了详细规定 。不同等级的官员,不仅衣带不同,甚至衣带的颜色也不一样;而平民只穿裙裤,不准 许系衣带 。所以在当时的日本,衣带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从日本 平安时代后期开始,贵族妇女的衣服大多不系带子,平民妇女则穿筒式长衣,腰间系一根细带 。14?18世纪,不论平民、贵族,都开始穿长衣,系衣带,不过富人的衣带较宽,大都使用从中国进口的 珍贵织料 。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衣带逐渐变宽,质地也越来越 好 。室町时代初期(公元14世纪),富家妇女的衣带一般有5厘米宽,到了江户文化的巅峰期(1804?1830年),有的衣带竟宽约30 厘米、长达4米 。在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明治时期,衣带的发展进 入全盛时期,品种式样繁多,有里外全绣花的丸带、部分绣花的袋带、名古屋带、单带等等 。随着衣带的演变,衣带的结法也逐渐考究,并开始注意衣带与 和服的谐调 。最初的仿唐式女衣带只是在身前系成两个圈儿,后来是用两寸宽的带子在身前打个蝴蝶结式的纽带垂下来 。江户时代后期,艺妓们构思的衣带结法竟有20多种,并流传到社会上,出现了“吉弥结”、“冬木结”等 。当时,在江户建造了一座鼓式的拱 桥,艺妓们就模仿着打起像鼓一样横在腰际的带结,叫做“御太鼓 结” 。这种结法从19世纪初开始流行,经久不衰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日本妇女后背上的“小包楸”,就是由“御太 鼓结”演变过来的 。最初带结是打在身前的,后来演化成已婚妇女在身前打结,未婚妇女在身后打结 。可是许多已婚女子总希望自 己看起来更年轻些,慢慢地也在身后打结 。明治维新以后,无论已 婚未婚,就都在身后打结了 。不过,在某些特定场合妇女们还要遵守老规矩 。比如在佐贺 县,丈夫死后,其妻在服丧期间要在身前打结,所以那里又把身前打结称做“寡妇结” 。在神奈川县江之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妇人 陪着新娘到邻居家拜访时,也必须在身前打结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