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符桥镇|千年古窑焕新韵( 二 )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区 , 自古便是产茶大县 。 南宋时 , 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 经济发达 , 人民富足 , 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兴旺 。 下符桥镇更有“霍山北大门”之称 , 是曾经车马如流的茶马古道交通枢纽所在 。 窑宝山地区多产红色粘土 , 取材方便 , 是生产陶器的优质原料当地林木密布 , 盛产木炭 , 燃料充足下符桥镇濒临东淠河 , 水路运输便捷 , 人流物流量大 , 交通位置优越……这里的一切 , 无不为下符桥黑釉陶窑的崛起和繁荣奠定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 。
关于遗址的开发保护 , 该镇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 , 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损毁 , 该镇正在清除地面杂草 , 再覆土加固 。 该县文旅局也已经编制方案上报省文物局 , 待批准后进行加强相关保护措施 , 同时在当地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中选任“文物保护员”一名 , 每月给予1000元补贴 , 专门负责古窑遗址地区的巡查和保护 。
薪火不息照古今
穿过下符桥长长的老街 , 原来的镇政府旧址 , 现在已经改建成霍山县霍山窑陶瓷研究所 。 这里是全县十五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 是集研究、展示、展销、体验、教学、传承为一体的文化工坊 , 规划建设了大师工作室、黑釉窑艺术馆、创客中心和陶艺作坊等 。
走进左厢古色古香的黑釉陶瓷艺术馆 , 用心聆听宋瓷残片穿越千年的古道瓷歌 , 顿觉清凉随身 , 暑气尽消 。
黑釉盏、黑釉双系瓶、黑釉执壶、黑釉陶俑……粗糙的胎体 , 黝黑的釉色 , 每一件艺术与实用性兼具的陶器都呈现出一种原始拙朴的素美 。 它们静静地伫立在各自的展台上 , 向每位来访的后人诉说着自己浴火的艰辛、重生的骄傲 。
倘佯展厅 , 与每一件重新面世的历史见证者对视 , 遥想那个曾经窑火熠熠、瓷器生辉的年代 , 仿佛看见一群上身赤裸的窑工匠人在熊熊窑火映照下忙碌的身影 , 挥洒的汗珠 , 炽热的眼神 , 满脸的希冀……
陶瓷研究所的陶艺作坊这会儿正热闹 , 一群小学生正在家长的陪同下 , 听从陶艺师傅的教导 , 像模像样地在拉坯、剔纹、施釉 。 一旁的风干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等待阴干的各式器物坯件 。
“我想要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杯子 , 刻上我自己的名字 。 ”新城小学五年级的朱晨苇一边脚踩踏板让转轮匀速转动 , 一边双手合拢将泥土逐渐拿捏成型 , 看着泥坯在手中不听话地变换形状 , 急得小脸蛋上也糊了不少泥浆 。
“趁着现在放暑假 , 带孩子来体验体验陶艺 , 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培养动手能力 , 感受最原始、最淳朴的泥土魅力 , 我们大人也能借机多陪陪孩子 , 增进亲子感情 。 ”朱晨苇父亲满脸欣赏地看着女儿手中的“陶艺作品”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