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符桥镇|千年古窑焕新韵

千年古窑焕新韵
2021-08-13 11:12·安青网
夏日的霍山县下符桥镇 , 蝉鸣如海 。 在下符桥村瓦屋院组 , 一幢老屋依山而建 , 掩映在青葱山林中 。 屋后有一高不足百米的小山坡当地称为窑宝山 , 崖坡断面上 , 层层叠叠的都是大大小小黑釉古陶的碎瓷残片 , 跨越千年的不朽 , 仍然闪烁着昔日璀璨的光华 。
见“龙”在野窑宝山
“我们小时候就在附近玩 , 经常捡到一些陶瓷残片 , 大部分都是豁口的、残破的 。 当时也不知道这是古董 , 玩玩就扔了 。 哪晓得这下面居然是一座千年的古窑遗址呢?现在才知道 , 窑宝山 , 窑宝山 , 这山里全都是宝贝啊!”30岁的户主张亮一边回味一边感慨道 。
从张亮家院后山坡断面可以明显看出 , 这一大片古窑遗址仅红烧土和窑灰炭渣的堆积层就足有一米多厚 。 小心翼翼拾起一只双耳系梅瓶的残躯 , 拭去瓶身的浮土污泥 , 瓶口那依旧光滑黝亮的釉体仿佛穿越了时光 , 带来两宋的繁华与轻奢 。 有谁知道 , 这座栉风沐雨静卧千年的古窑 , 见证了多少王朝兴衰 , 经历了几度山海更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 安徽省考古人员来到下符桥镇瓦屋院组窑宝山 , 对这座大雨冲刷出的古窑址进行勘测 。 发现该窑址是一处古窑址群落 , 共有三座窑炉 , 次第排开 , 总占地面积约为5400平方米 , 表面0.1米的耕土层下 , 是厚达1.5米深的窑土与黑釉陶器残片的文化堆积层 。 窑炉皆依山坡竖向修建 , 顺着山势蜿蜒向上 , 状如龙脊 , 故为南方常见的“龙窑”型 。 从出土陶器的形制和部分陶器的底款“大宋至和”可以推断 , 这座古窑遗址群落至少建于公元1054年左右的北宋仁宗赵祯至和年间 , 据今已近千年 。
1986年7月10日 , 霍山县下符桥镇瓦屋院组窑宝山宋代黑釉陶民窑遗址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黑釉窑址的空白 , 意义非常重大 。 ”据霍山县文旅局文化遗产股股长吴波介绍 , 此处黑釉陶窑的发现在安徽省尚属首次 , 仅目前抢救性发掘出土的省二级、三级文物就有40余件 。 其中 , 皖西博物馆新馆布展时借用10余件 , 江西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也有对霍山黑釉陶的专门馆藏 。
钟灵毓秀黑釉陶
窑宝山宋代民窑之所以专门生产黑釉陶瓷 , 缘于北宋年间斗茶之风盛行 。 宋人的饮茶法跟现在以开水冲泡茶叶的喝法不同 , 宋人将茶叶研成末 , 再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 , 注之以汤 , 以筅击拂” , 由此还出现了“斗茶”“分茶”“茶百戏”等宋茶文化 。
【下符桥镇|千年古窑焕新韵】“斗茶” , 也称“茗战” , 以汤色清白为贵 , 而黑盏最为适用 。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 , 玉毫条达者为上 。 ”也许是两宋自上而下对黑釉陶瓷的推崇 , 才导致下符桥当地能工巧匠也多加烧制 , 以供民间大量需求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