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千岛湖的隐难:一年投放600吨鲢鳙,为何出现“蓝藻之困”?( 三 )



7-8月 , 千岛湖蓝藻呈剧增态势种种迹象表明 , 千岛湖的水质仍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 ,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价:一是水体的透明度和藻类的密度 , 二是实际的蓝藻爆发事件 。
首先 , 一份长达26年的采样调查发现:千岛湖坝前水体的透明度下降了2.05m , 主要原因正是藻种密度的提高 。 2020年8月 , 千岛湖东南库湾的蓝藻异常增多 , 生物密度达到6.571mg/L , 水体透明度只有2.24m , 其中有1/3的水质监测点位透明度低于2m 。 这表明 , 藻类密度的确影响了水质和透明度 。

史鹏程、朱广伟等学者发表在《环境科学研究》上的一篇论文显示: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 , 千岛湖的叶绿素浓度平均为5.1μg/L , 密度最高的水域位于西北库湾 , 平均密度高达11.4μg/L 。 该水域属于千岛湖的上游库区(下图红圈标注区域) , 农业、生活废水排放压力高 , 总氮、总磷含量显著高于东南库湾 。

其次 , 从实际案例来看 , 千岛湖的水华确有“复发”迹象 。 例如:在2016~2019年 , 西北库湾的街口断面至威坪断面发生过多次蓝藻水华 , 规模不大 , 但应引起重视 , 相应水域富营养化的风险较高 。
值得注意的是 , 每年夏末秋初(8-9月)是最容易发生水华的时期 。 千岛湖蓄水量多 , 热容大 , 水体交换频率高 , 水温增加缓慢 。 在春季 , 库区水温较低 , 蓝藻繁殖受限 , 不易形成水华;但当梅雨过后 , 面源污染携带大量的营养盐入库 , 加之高温热浪席卷而来 , 上层水体升温迅速 , 藻类繁殖活跃 , 最易诱发水华 。

2020年5月-2021年5月 , 千岛湖的降雨量和气温总体来看 , 在千岛湖的不同库区 , 富营养化的程度不尽相同 。 根据Carlson提出的湖泊营养状态指数计算 , 污染最严重的是西北库湾 , 营养指数达到了51 , 东南区域水质状态较好 , 指数为41 , 其他水域的指数多为43~46 。

因此 , 治理“蓝藻病”、提升水质重点在于西北库湾 , 有必要加大截污减排力度 , 提高尾水的排放标准 , 加强市政排水管网建设 , 实现雨污分流 , 做好二次净化 。
千岛湖的未来千岛湖岸线高度发育 , 湖岸蜿蜒曲折呈树叉状 , 流域内江河纵横 , 共包揽1江33溪 。 其中 , 新安江是千岛湖最大的入库径流 , 供水量占总水量的60% 。

新安江从安徽省流入浙江省境内 , 是一条典型的跨地域径流 , 污染源头多 , 水质存在管控难点 。 为此 , 可沿江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 , 覆盖流域主要河流 , 避免污水入库 , 确保清水永续 。 至于鲢鳙 , 则可起到辅助净水之功用 。
大量研究表明 , 野生鲢鳙的饵料系数可达40以上 , 是理想的净水鱼 。 鲢鱼每增重一斤 , 可从水中吸收0.85克的磷以及14.9克的氮;鳙鱼每增重一斤 , 相当于吸收了0.5克的磷以及14.5克的氮 。 利用好这两条保水大鱼 , 千岛湖的未来就有望圈定在“生态半径”之内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