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文化探源·古镇之崇州元通

宿迁|文化探源·古镇之崇州元通

文章图片

宿迁|文化探源·古镇之崇州元通

文章图片


编者按: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探源天府文化 。 红星新闻网、成都手机报联合推出栏目“文化探源” , 本期带你走进成都崇州元通古镇 , 了解古镇的乡风民俗、人居环境、建筑特色 , 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 , 感受历史的厚重 。
匾额上书“光风霁月”顺读还是逆读?
攀上古镇粮站的顶楼俯视 , 整个古镇沿江修建 , 沿线发展长达约两公里 , 形似橄榄球 , 古建筑保存完好 , 风火墙像列队的卫兵占据高处 , 把守古镇户户居民和赖以生存的居所 , 沿江的吊脚楼虽然没有了吊脚的现实 , 但依江而建的建筑却依然感受其意境 , 洞穿古镇曾经的华丽……至今依然上演的“川西第一清明会”更是古镇热闹繁华的延续 。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范成大 , 文武双全 , 能文还集统兵大员于一身 。 南宋淳熙初10月 , 即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 曾感叹:“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 , 予幸得至焉 。 ”可不到两年就奉调回京 , 取道郫县安德铺、沿元通至新津 , 乘船东下 , 沿途将所见所闻逐日记录编为《吴船录》 。 其中在元通这样写道:“江水分流 , 滩声聒耳 。 人家悉有流渠修竹 , 易成幽趣 。 ”描写的就是上元、元通一带的景象 。
过永利桥右拐沿江而下为半边街 , 90号 , 一栋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很吸引人 , 其屋顶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 匾额等风化很严重 , 匾额四个字:“光风霁月” , 门框上镶嵌的对联已经被毁 。 据悉 , 这是当年法国人在这里开办的当铺 , 现在已经成了民居 。 “光风霁月”究竟顺读还是逆读?逆读好像有点拗口 , 顺读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 , 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 直走即新街、东盛街 , 中途曲折 , 转角遇到爱 , 东盛街48号依然茂盛的孪生银杏两株 , 树径约需五人合抱 , 真是柳暗花明又逢春 , 去抱抱温暖温暖这两颗历经劫难 , 依然顽强生长的树 。 63号转拐入双凤街口 , 南北侧均有小巷将街区分为若干片区 , 小巷直通江边 。 从河边搬运来往船只的货物 , 居民下河洗刷、淘菜、夜晚纳凉 , 这些穿梭的小巷就像一条条传输带一样 , 忙碌地将河流与古街连接起来 , 不厌其烦地上演着一帧帧画面 。 北侧广东会馆已经修葺一新 , 成为当地人集会、活动的一个场所 , 会馆门前已风化石墩似乎在倾诉会馆历史上的繁华 , 但历史上的陕西会馆毫无踪迹 , 江西会馆则残存了遗址 。
汇江桥曾经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 , 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 , 重修于光绪二年 , 桥长156米 , 横跨文井江 , 桥身三墩四孔 , 墩上均有桥亭 , 两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 , 中脊歇山顶 , 上有飞禽走兽、人物戏文 , 是镇邪还是装饰冰冷的桥梁?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 , 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 , 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 各种因素的使然 , 整个桥让行在其上的人、自行车、摩托车自如往来 , 少有晃荡的感觉 。 不知道曾经的“小成都”时期 , 这座桥上桥下该是何等场面 , 又各自上演了哪些故事 。 每年沿河举办传统的清明会 , 人涌如潮 , 货积如山 , 交易游玩 , 极尽场镇之享乐繁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