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他乡”都市剧,如何更懂年轻人( 二 )


这一段 , 引发我朋友圈一群职场人的共鸣 。 “我太懂了 , 多少场电影我看完开头‘龙标’就埋头干活了 。 ”“怕被其他观众揍 , 我还会罩一件衣服在头上遮光 。 ”
但是 , 一部出色的都市剧 , 格局也绝对不仅限于“卖惨”、倒苦水 。 在大城市打拼的日子没有那么舒坦 , 但也没有那么糟糕 。
《我在他乡挺好的》抛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大城市打拼不易 ,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因为那里一定有值得奔赴和留下的理由 。
剧中人认真地说 , 喜欢北京 , 是因为这座城市够大、够包容——“如果你才华横溢 , 你就可以功成名就;你如果很平凡 , 但只要努力 , 也能小富即安;如果你啥也没有 , 你就努力踏实肯干 , 也是能有立足之地的 。 ”
这样的台词 , 乍一看有点“鸡汤”味儿 , 可是置于剧中人的具体日常 , 显得合理又温情 。 人各有志 , 参差百态 , 我们没必要按照某一种世俗标准模式而活着 , 但我们应该遵从真实心意 , 认同自我 。
就像纪南嘉清醒地意识到 , 婚姻、住房这些传统的“安全感指标”不能安抚自己 , 她便索性不再焦虑 , 放弃相亲和买房了 。 把北京的出租屋也布置得漂漂亮亮、一个人享受下班后追剧喝酒的闲暇 , 这难道不香吗?
“留下来的理由 , 其实一个就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 一份美好甜蜜的爱情 , 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夜晚……就是这些平凡而美好的东西 , 支撑着我们一次次穿越风浪 , 去遇见更美的风景 。 ”
能做到真正关照现实、贴合年轻人的都市剧 , 一定是带着包容的爱意去理解年轻人的:理解他们“一根筋”往前冲的孤勇 , 也理解他们忍不住想骤然发泄苦楚 , 在两种极端情绪之间反复横跳;怜惜他们在父母电话里报喜不报忧、死撑到底的倔强 , 也承认“被社会毒打”是每一个不成熟的“社畜”“小白”成长必迈的坎儿 。
那些“人间真实”的都市剧 , 让我们看见自己熟悉的影子 , 但亦是为了帮我们找到一个“陌生的我”——与剧中人共情之后 , 你不妨从另一个“旁观”的新视角 , 好好审视和接纳自己 。 长大好难 , 但我们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地爱着 。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沈杰群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