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峡|积石遐想|黄河行( 二 )

积石峡|积石遐想|黄河行
文章插图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永靖县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视觉中国)真是有些“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自己也不禁笑了起来。回想来路所见,那黄河在盘山路下不断地流淌,对面河岸上山崖笔立,岩石山黄中带绿,一层层地叠加,一直顶了上去,顶到了蓝天。这让我开始明白,积石的原本含义好像并没那么难解,并不高古晦涩,一切都来自眼前的山形和山貌。在赶向大河家的路上,我一直在看如同一幅立扇面的高大的积石山崖,也想起了传说中披着蓑衣卷着裤管的大禹。大禹治水的水平确实超过他的父亲。他的父亲鯀一味用湮堵的办法,在一般情况下或可奏效,但如果出现一连串的大雨和地质灾害引起的河道严重堰塞,再多的息壤(不断累土加固堤坝)也不够,不仅会淹没更多的峡谷里的台地,也会造成下游毁灭性的次生灾害。大禹反其道而行之,疏通堰塞,释放了应力,也就逐步消除了黄河中上游的经常性水患。他的治水并不完全是因为黄河上游阴雨连绵,或者如西方传说中的世界性水灾,这是发生在黄河上惊心动魄的一个历史场景。环顾积石峡险峻的峡谷,谁也不会排除大禹们积石治水的历史可能性。黄河的成长史原本就是不断冲破湖盆和上游峡谷封闭的历史,她的喜怒哀乐也来自于此。历史总是那样的无奈,而积石峡的开通和闭塞,显然是彼时解决危机的一支锁钥,是慢慢打开还是断然封闭,决定着事情的结局。积石山是黄河丹霞和黄土高原的分界,从这里开始黄河还要经过一些高低不一的峡口,进入荒漠和黄土地带,一直流到龙门和三门峡。此后的情况各有不同,后来在下游主要是如何治理泥沙和泥沙造成的“悬河”。“悬河”问题纠缠了上千年,即便是大禹活到后来,也一下子找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一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修了许多水库,接着就是力推生态建设,才开始摸索出解决的路径。但就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而言,后来的史家如太史公司马迁,将其功绩主要聚焦在积石和龙门两个点上,无疑是一个有眼光的历史判断。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大禹这位英雄,那是另一个话题。至少大禹是中国人敢于、善于与自然斗争、面对挑战奋斗不息的灵魂,有这颗奋斗不息的灵魂,才有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延续和未来。大河家转眼就到。这是怎样一个地方呢?第一眼看到的是人头攒动的市场和市场尽头的黄河河面,第二眼则是河面上一座宽阔的公路大桥。原来大河家也有大路可通啊。在这里,不由地想起到了张承志的那篇散文《大河家》,他在文中描绘了大河家许多人物的朦胧历史背影和同样并不清晰的正影,比如经历曲折的韩十四,比如被称为“船客子”“ 走客子”“金客子”的黄河船夫、麦客和淘金的人们,他们的过往引发了作家的种种感悟,其中也有旧日羊皮子筏子或者小木船,系在固定在山崖两岸的粗粗铁链上,随着惊涛骇浪冲入河心,惊险地掠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