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谷|维吾尔族是怎样从新疆南疆到达北疆的?如今,仅伊犁就有近80万人( 四 )


乾隆批准了阿桂的主张 , 阿桂再次组织人力制造农业器具 , 再次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 这之后 , 他给朝廷写过这样一道折子 , 大意是说 , 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乌什等城 , 有原先就在伊犁种地、后随霍集占逃回去的两三千人 , “今闻开设屯田 , 愿来效力者甚多” 。 为此 , 他建议取消各城户口钱粮定额 , 以争取伯克们的支持 , 以减少南疆维吾尔族来伊犁种地的阻碍 。

阿桂的折子很合乾隆的心思 , 因为此前他就曾说过:“从前伊犁地亩 , 皆回人耕种 , 今俟回部平定 , 即将回人酌量迁移 , 与绿旗兵参杂 。 额敏和卓系回部望族 , 应同将军大臣等管束屯田兵丁 , 俟耕作娴习 , 主客相安 , 再回吐鲁番 , 方为有益 。 ”
就这样 , 1759年冬天 , 阿桂从阿克苏带领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来到伊犁 , 让他们成为了伊犁“回屯”的最早生产者 。 这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最早在伊犁河南的海努克 , 察合台之孙、拜答儿之子 , 察合台汗国的第五任可汗阿鲁忽牙帐所在地 , 即今海努克乡一带 , 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部偏东位置 。 经过这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和士兵们的辛勤付出 , 伊犁屯田1760年获得丰收 , “至秋丰稔 , 收粮皆倍” 。
丰收后的细账 , 阿桂也算了 , 他说 , 以播种量计算 , 上地获二十倍 , 中地获十倍 , 保守估计可获粮食二万四千石 , 除种地者自用外 , 还可供上千人来年麦熟前食用 。 也就是说 , 当年三百户维吾尔族农民耕种的土地 , 可供1000名士兵一年的军粮 。

解决了军粮的问题 , 阿桂的信心也增强了 。 为了进一步发展伊犁屯田 , 从1761年起 , 他相继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一是在伊犁牧群蕃息之时 , 禁止内地人到伊犁购买马匹和骆驼 , 以保证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大力招徕叶尔羌、喀什噶尔、阿克苏和乌什等地的回部民众来伊犁屯垦 , 以扩大屯田规模 。 扩大到多少呢?阿桂要求增派七百户 , 达到一千户 。
一千户 , 在当时来说 , 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 当时的户并不像我们现在仅是三口之家 , 那时的人们生得多 , 再加上有父母等 , 一户人少说也有5口 , 因此 , 粗略估计阿桂要求达到的人数 , 少说也有5000人 。 虽说 , 根据史料看来 , 1761当年回部民众屯田的规模 , 只达到了800户 , 但依然是个至少有4000人的不小数字 , 也正是这些人站成了今天新疆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的源头风景 。

《清史稿》卷318《阿桂传》中说 , 由于阿桂的精心筹划和组织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 伊犁兵屯垦种地达八千余亩 , 收获粮食两万七千一百多石;回屯有八百户 , 平均每户收获粮食四十石 , 总产达到三万二千石左右 。 粮食就这样稳定了边疆 , 回屯民众种的已经不仅仅是地了——1762年正月 , 阿桂订立约束章程 , 在兵员的补充、钱粮的征收、官员的任选、产量的分配和屯军家属的养赡等5个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 同年八月 , 固勒札和乌哈尔里克两地的城堡相继建成 , 乾隆帝亲自定名为“安远”城和“绥定”城 。 这两城完全是按照内地城市的模式建置 , 军营和民房依次分别 。 这些新城镇既是屯田管理的中心 , 又吸收四方商人来此交易 , 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 “数千里地来往晏然”——谁能不说 , 这中间有着维吾尔族人对于祖国边疆繁荣稳定的历史贡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