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谷|维吾尔族是怎样从新疆南疆到达北疆的?如今,仅伊犁就有近80万人( 三 )



在历史上 , 外西北地区前后历经了七次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 , 包括古月氏、古乌孙、北匈奴、葛逻禄、回鹘、契丹 , 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以后 , 准噶尔蒙古人有的跑了、有的逃了 , 有很多还被杀了 , 外西北地区和今新疆北疆一些地方出现了人口真空 , 这也便导致了居住在今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向今伊犁地区的东移 , 与清廷组织的移民活动一起填补了这一区域的人口真空 。
从今天的资料看来 , 准噶尔汗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中 , 辉特部游牧于雅尔(今新疆塔城附近) , 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流域 , 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 , 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 , 四部共有二十万户 , 大约六十多万人 。 但是 , 这些蒙古人似乎是纯游牧民族 , 他们不会种地 , 而汗国所在绝大多数又是亦农亦牧的好地方 , 同时 , 粮食是他们离不开的生存基础 , 于是 , 汗国的上层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抓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来了自己生产粮食 , 这便成了维吾尔族人到北疆的历史起点 。

需要说明的是 , 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回鹘人 , 在漠北时 , 也是不会种地的 , 但当他们迁徙至新疆时 , 很快也便学会了这门手艺或者技术 。 一方面是南疆地区的沙漠绿洲环境决定了那里不适合大规模放牧;另一方面是 , 当地的原住民族在他们到来之前 , 就会种地 , 他们有现成的老师 。
小河公主是中国考古学家于2003年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的一具女性干尸 , 虽然经历了四千年 , 但干尸的保存完好 , 是新疆发现年代最早的干尸之一 。 它出土的地方被称为小河遗址或墓地 , 到过小河墓地的人 , 留下的第一个强烈印象就是小河墓地的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胡杨木柱 。 这些木柱有140根 , 根据死者的性别不同而不同 。 女性棺前立的是基本呈多棱形的上粗下细的木柱 , 高度一般1.3-1.5米左右 , 上部涂红 , 缠绕毛绳、固定草束;男性棺前则立一外形似木桨的立木 , 大、小差别很大 , 大的高达2米、宽0.8米左右 , 其上涂黑 , 柄部涂红 。 这是一种生殖崇拜 , 伴随胡杨木柱的还有大量的种子 , 是当年的人们渴望繁衍不息的祈求 , 也说明当地的人们至少在4000年前就会农业生产 。
游牧的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到了这里后 , 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后裔 , 即不但从当地的原住居民 , 那里学来了种地的技术 , 也让自己融入到了这些原住居民中 , 渐渐地形成了维吾尔族 , 由一个游牧的民族逐渐定居下来 , 变成了一个会农耕也可以游牧的民族 。 也正是这个原因 , 准噶尔汗国的人才将他们迁移至北疆从事农耕 。

章佳·阿桂(1717年—1797年 ) , 满洲正蓝旗(后以功抬入正白旗)人 , 清朝名将 , 大学士阿克敦之子 。 在他的经历里有着这样的主要成就:安定新疆 , 伊犁屯田 , 随破大小和卓 , 统军平定大小金川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 , 阿桂率满洲索伦兵五百名、绿营兵一百名和三百回部农民开赴伊犁 , 此为伊犁屯田之始 。 但这一次屯田并没有成功 , 让朝廷觉得不能解决军粮问题 , 能不能守住伊犁没有把握 , 甚至很多大臣都说伊犁“地方辽远 , 沙漠居多 , 旧时准夷马匹羊群消耗殆尽 , 难以为驻守计” 。 但屯田失败的阿桂却挺身而出 , 慷慨陈词 , 坚决主张在伊犁屯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