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宝盖山巅筑石塔 外海航标留传奇( 二 )


如今的泉州港,设施完善,航运发达,借助现代化技术设备,船只再也无须顾虑迷航。但矗立在宝盖山巅的万寿塔,仍是侨居海外的人们心中那座永恒的航标。
专家讲述
泉州湾外海航标
见证刺桐宋元繁盛
“万寿塔作为泉州湾外海航标,见证了泉州宋元时期繁盛的海外贸易景象,其独特的石构建筑巧妙运用抗震减压工艺,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典范。”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僧人介殊能够募集资金在宝盖山绝顶兴建这一奇观,它所透视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值得深入研究。
妙用抗震减压 堪称建筑典范
李国宏认为,当年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人称“苍宫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海外交通的发达、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带来经济与文化的繁荣,造就了“万寿塔”这一奇特壮观的建筑艺术瑰宝。
万寿塔与开元寺双塔、六胜塔一样采用平面八角形设计,不仅使得看似笨重的花岗岩石组成的形态显得匀称柔美,而且在结构稳定性方面得到基本的保证。为了加强塔体重心的稳定性,采取塔身逐层收分和每层门龛错位的做法,使塔身压力向八个边线的垂直面平均分散。
石塔门楣造型及瓜棱柱保留10-13世纪石塔建筑艺术的风格。从塔体第二层至第五层的石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根石柱都是由三段叠接而成。叠接后的石柱有缝隙,发生地震时,这些缝隙便产生缓冲的作用,能抵抗摩擦和挤压的冲力,消减地震能量,不至于使塔柱断裂而造成塔体的倒塌,“这也是石构建筑借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抗震减压的典范”。
姑嫂信仰入台湾 闽台两岸一家亲
“万寿塔又名姑嫂塔,它不仅是闽南侨乡的象征,也是闽台两岸一家亲的缩影。”李国宏透露,传奇故事中的“姑嫂”以柔韧的双肩撑起半边天,闽南的汉子才能义无反顾地漂洋过海,为实现美好的愿景而奋力拼搏。“姑嫂塔”传奇述说的“姑嫂”形象,从一个勤劳勇敢的群体,浓缩成为“顾家兴业”的文化意念,逐渐演变成闽台民众虔诚礼拜的“祈福旺家”的乡土保护神。
台南信众流行“姑嫂神来自福建宜梧”的说法。“宜梧”指的是晋江下浯,即霞浯村,这里是晋江吴姓主要集聚地。值得注意的是,晋江霞浯吴氏祖墓位于宝盖镇坑东村靠近宝盖山的山坡上,而且坑东村也是吴氏重要的集聚地。“姑嫂”信仰中的“小姑”名叫吴秀梅,与吴姓在石狮、晋江的传衍是有一定的文化关联性的。
台湾姑嫂信仰文化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1813年),信仰文化伴随移民开垦台湾的进程传入,与石狮移民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背景相吻合。石狮宝盖山姑嫂塔奉祀“姑嫂”神像,起源于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年),延续至清代。姑嫂塔内保留一件清代石香炉,可作为石狮曾经流行“姑嫂信仰”崇拜的佐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