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白龙港的三座木桥

宝坻白龙港村坐落在美丽的泃河之南 , 位于蓟运河之端 ,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相传 , 昔年有白龙腾飞于此 , 故名白龙港 。 旧时 , 蓟运河常年有水 , 水面宽阔 , 水也很深 , 长期运行大锭子船 。 这些锭子船多在白龙港码头停靠 。 据记载 , 村东跨泃河先后建过三座木质大桥 。
最早的桥建于康熙年间 , 桥名“永济桥” , 由村西南火神庙僧人负责维修管理 。 火神庙建于明初 , 由于白龙港为要津之地 , 人烟繁庶 , 每年这里正月二十都要唱戏;平时于庙外设置茶棚 , 供过往商旅歇脚 。 自古至今 , 村里口耳相传:村庄原为龙形 , 一直与这座桥有关系 。 村民称永济桥为龙头 , 老二趟街为龙身 , 街两侧四个胡同为龙爪 , 街西有块地叫龙尾巴地为龙尾 。 可惜 , 1922年5月9日下午 ,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的奉军经过白龙港桥后 , 一把火将木桥烧毁 。
鉴于当时白龙港的土地和墓地多在对面桥头庄 , 村民往来极为不便 。 1922年秋季 , 村民购买木料修建了第二座木桥 。 第二座木桥坐落永济桥南约三十米外 。 桥西正对村里的朝阳庵 , 朝阳庵坐西朝东 , 正殿五间 , 青砖灰瓦 , 丹柱、挑檐、走廊;解放后为小学学校 , 附近六七个村的小学生都到此上学 。 后朝阳庵改为村公所 , 因年久失修坍塌 。
1946年8月13日 , 为解放宝坻 , 防止当时驻扎宝坻县城的国民党军队逃跑 , 宝坻县大队、游击队拆毁了白龙港木桥 。 此后 , 宝坻很快解放 。 同年 , 第三座木桥于村东南(现在的津蓟高速西面)建成 。 这里虽距村庄稍远 , 但此处河道相对狭窄 , 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 , 可以节省很多木料 。
1947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不断发展 , 我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 11月9日 , 宝坻县政府发出紧急通知:“为使我反攻大军顺利通过宝坻境内 , 要重修白龙港大桥……要求五日内务必完成 。 ”两天以后 , 经正在参加土地会议的县领导批准 , 由王璞、程荣普具体指导 , 组织民工千余人 , 在敌人破坏、物资缺乏的情况下 , 不得已拆了县城内的广济寺 , 用其物料抢修了白龙港大桥 , 保证了部队顺利通过 。
【大桥|白龙港的三座木桥】1955年 , 时任宝坻县长的余生同志在《河北日报》发表文章 , 自检“一时失策 , 毁寺伤古 , 实为千古之憾”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