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的财富,曾年产50万斤野生鱼,能否改造成人工鱼库?( 二 )

泸沽湖的财富,曾年产50万斤野生鱼,能否改造成人工鱼库?
文章插图
从蓄水量这一优势来说,泸沽湖确实具备成为“人工鱼库”的潜力,再加上湖区水质优良,养出淡水鱼的品质也能得到保证。一方面,泸沽湖内野生的裂腹鱼产量急剧下降,趋势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渔业专家们在80年代提出了新的开发意见:可以通过引入经济鱼种、加大鱼苗投放量等手段(即用外来经济鱼类取代当地的裂腹鱼),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按照专家的设想,如果泸沽湖每亩水面能养殖50~60斤的淡水鱼,那么全湖适宜水面至少能获得400~500万斤的渔获,是当时最高产量的十倍左右。如果人工渔场能达到这一水平,那么(当时)渡口地区的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达到15斤,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泸沽湖的财富,曾年产50万斤野生鱼,能否改造成人工鱼库?
文章插图
照片摄于白邑黑龙潭,丰泽园植物园。如果全面开发,将泸沽湖打造成川滇地区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人工鱼库”的产量还能再翻一番。按照1979年全国平均每亩生产125斤水产品的规格来计算,泸沽湖区的水产品总量可达到1000万斤,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产量。现在看来,专家的这种观点显然不可取,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有着特殊的考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粮食生产、资源开发是国内的首要需求,湖鱼、河鱼堪称“救命鱼”,青海湖的湟鱼、鄂陵湖的花斑裸鲤在当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而遭到了过度捕捞。事实上,泸沽湖中3种裂腹鱼的命运只不过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其中一个缩影罢了。如今的泸沽湖,生态保护是第一位和湟鱼、花斑裸鲤一样,泸沽湖的裂腹鱼也被列为了国家保护动物,受到了渔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记录在案的泸沽湖鱼类共有12种,除了裂腹鱼以外,常见的鱼类还包括鲫鱼、鲤鱼、草鱼、大鳞副泥鳅等经济品种。泸沽湖的财富,曾年产50万斤野生鱼,能否改造成人工鱼库?
文章插图
在2015年,为了调查湖区内鱼类的种群结构,泸沽湖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普乐、里格、大咀等站点采集了568尾鱼类,总重117公斤。值得注意的是,鲫鱼达到了493尾,占比高达86%,是泸沽湖中绝对的优势物种;其次是鲤鱼,占比6.9%,草鱼占3.2%,当地特有的小口裂腹鱼占比小于0.5%。泸沽湖的财富,曾年产50万斤野生鱼,能否改造成人工鱼库?
文章插图
采样地点泸沽湖的财富,曾年产50万斤野生鱼,能否改造成人工鱼库?
文章插图
采集到的鱼类及比例时至今日,湖区的生态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裂腹鱼的生存危机依然存在。此前有所记录的厚唇裂腹鱼和宁蒗裂腹鱼,在近几年的调查中都没有被发现,濒危程度亟待评估。当地很多渔民在采访调查中也反映,近10年以来都没有捕捉到湖区的裂腹鱼,密度极低,和以前根本没法比。有人可能会问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十年的时间,为什么裂腹鱼的种群资源还没有恢复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