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24小时博物馆 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三 )


“现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 特别是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的发展方向 , 跟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有了很大区别 。 ”洪磊说 , 以前进入博物馆 , 就是“看”展览 , 标本都放在橱窗展柜里 , 现在经过一系列改革 , 在陈列上有场景模拟、互动展项、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形式 , 再结合活体标本展箱 , 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
洪磊在导览的同时 , 注意观察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兴趣:小朋友都喜欢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龙 , 比如杨岩东阳盾龙、礼贤江山龙、丽水浙江龙;中青年观众会更倾心于岩石矿物和本土鸟类、昆虫;而老年观众会更喜欢研究中草药植物和五谷杂粮种子 。 “以身边的动植物、矿物为主题 , 就是因为大家平时都能接触到 , 但是并不了解 。 挖掘身边的知识 , 更能启发观众的兴趣 。 ”洪磊说 。
如果说“24小时”是通过时间的延伸让更多游客来到博物馆 , 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 , 选购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 , 则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试运营期间 , 24小时博物馆定制蝴蝶与甲虫水晶标本、24小时博物馆logo雪糕已经和观众见面 , 接下来博物馆还将开发陨石、太空系列在内的多个文创产品体系 。
诚然 , 人们期待着博物馆融入城市晚间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中 , 让更多文化资源得以更方便的亲近 。 但如果延时开放只是延时打开面积巨大的展厅 , 给博物馆人力、资金造成负担 , 反而会形成资源浪费 。 因此 , 让博物馆“越夜越精彩” , 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摸石头过河” , 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
3.夜间开放“不简单” , 面临重重挑战
“展览、活动的质量高低 , 决定着夜场的吸引力 , 观众不是大门敞开就会来的 。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曾在采访中表示 , 夜场不应该只是简单开放 , 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 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 。
提起博物馆的夜间活动 , 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灯会 , 当时因“一票难求”成为坊间热议话题 。 “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黄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 。 究其原因 , 除了适逢节日 , “稀缺性”才是个中关键——“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的噱头 , 不能不让人眼馋 。
由此社交平台上纷纷展开讨论:为什么夜间活动不能经常性地推出 , 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有专家分析 , 增加照明设施、大量铺设电线会增加故宫里的安全隐患 , 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担不起这个风险;更别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 , 还有一些文物也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适时休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