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上“徐霞客”:一名记者的深海“战役”写真

深海|海上“徐霞客”:一名记者的深海“战役”写真深海|海上“徐霞客”:一名记者的深海“战役”写真
文章插图

7月5日,新华社上海分社首席采访人员张建松(右)在中国航海博物馆2021航海生活节上,向小朋友介绍深海知识。郑麟摄
汪品先
近十年来,向海洋进军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
探索海洋,尤其是探索深海远洋的壮举,唤起了全社会男女老少的兴趣,赢得了全国上下共同的关注。几千年来第一次,中华文明点燃探索海洋的火炬,一批批华夏儿女劈波斩浪,奋战在深海大洋的前线,传来科学探索的一个又一个捷报。张建松的这本《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正是这场深海“战役”的写真。
不同于大多数新闻报道和科普作品,这本书记录了一位“战地采访人员”在深海探索前线的亲身经历。近年来有关海洋的出版物数量猛增,但罕见文化人亲身背着相机、顶着海浪,和科学家们一起进入深海第一线,根据长期考察经历书写的作品。《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的作者张建松是一位女采访人员,她冒着惊涛骇浪,多番探索南北两极,12年里出海近20次,有700多天航行在海上,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大洋,经常连续几个月生活在海上,甚至在大洋深处度过春节。这种巾帼风采与战斗精神,令海洋科学界的行家们也愧叹不如。
正因为是“闯龙潭、入虎穴”的果实,她的作品不同凡响,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海探索中科学家们的喜怒哀乐。她两次参加国际大洋钻探,能让你体会到当岩芯从几千米深处提上甲板时,全船科学家们焦急的心态;她多次参加深潜航次,能让你感受到在漆黑的海山上,突然发现深水珊瑚林时惊艳的喜悦。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文科出身的采访人员,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地质学家对岩石圈演化进程的疑问,描述生物学家对底栖动物群生态特征的追踪。这本书既让你感受海洋学家在科学前线的生活情趣,又向你转述深海探索追求的科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海上的《徐霞客游记》来读。
中国文学里有不少游记,但都局限于陆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的“水”并不是海洋。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述了1000多条河,徐霞客遍游名山大川,可惜都不包括海洋。汉语传说里的海洋似乎也以负面为主,无论史前的精卫填海,还是北宋的妈祖佑民,主题都脱不开海难。国画里的水面,也很难看到《神奈川巨浪》的气魄。华夏文明里隐含的海洋基因,有待当代人努力激活。我们希望,张建松笔下21世纪探索深海的“战场记述”,能有助于弘扬华夏文明里的海洋成分。
同时《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也将为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作出贡献。“文”“理”间的断层,是阻挡我国科学创新的路障,亟需科学界和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以身作则、齐心协力,通过双方的努力加以弥合。当下科学新闻十分走红,可惜在任务压力下的采访人员们,往往满足于“电话采访”,而没有工夫去弄明白科学的实际内容。在这方面,张建松的文章有着示范作用,希望媒体同仁都能够对科学发生兴趣,努力去理解所报道的科学内容,能够多说自己融会贯通的话,而不再是人云亦云。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