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节目 彝族的节目是什么

一、彝族风情节都有什么节目?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这天彝族会盛装出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二、彝族有哪些特色民俗节目?彝族的传统特色民俗节目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
三、彝族火把节有那些节目?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 。夜幕降临时,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 。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 。小伙们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斗羊、斗鸡 。姑娘们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达体舞 。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 。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 。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
扩展资料: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 。
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 。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 。
四、凉山彝族跟云南彝族的区别?有区别 。虽然都是彝族,但是在语言,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都存在区别 。因为随着民族的迁徙,从云南到四川,在迁徙的过程中发生分化 。在凉山又分成了很多个分支 。生活的地域区域不同 。从语言发音,服饰的样式也发生了改变 。生活的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
五、红彝族和白彝族的区别?彝族被外界称之为“黑彝”、“白彝”、“红彝”,而云南、贵州和广西地方的彝族也被称作“花彝”、“青彝”、“干彝”的 。“黑彝”、“白彝”多居住在四川凉山,“红彝”多居金沙江河谷流域一带 。据资料介绍,“红彝”和“花彝”因服饰多红或多花而得名,而“青彝”源自于当地彝族祖先崇拜青竹有关 。凉山彝族中的“黑彝”、“白彝”是怎么来的呢?凉山彝语称“黑彝”为“诺”或“诺惹”,“白彝”称之为“曲”或“曲惹” 。“诺”和“曲”是凉山彝族固有语 。而“黑彝”与“白彝”是外来注释语 。彝语中的“诺”和“曲”也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黑彝”或“白彝”,在彝语中更无相对应的词,因约定俗成而被沿用 。但“黑彝”、“白彝”、“红彝”、“青彝”等的含义毕竟模糊不清,有正名的必要彝族原本没有“黑白红”之分,只有“六祖分支”之说 。四川凉山彝族总称为“诺蜀”,阿都方言区称“脸蜀”,自称为“尼”或“尼惹” 。从古代历史上看,彝族社会曾分为“兹、莫、毕、格、卓”五个阶层 。从近古史上看,凉山彝族社会又分“兹、诺、曲诺、阿甲、干席”等阶层 。从“诺”、“曲诺”等字意表面上看,虽有“黑”、“白”之意,但根本没有现在的“黑彝、白彝”之含义 。凉山原本无彝人居住,据传只有一种土著叫“朴苏乌伍”的人多居于石板房下 。彝人部落酋长向北远征而来时,首先派遣了一大部分亲族兵马在前方征战开路,这部分人彝语叫“诺”;另用大部分兵马驻守在部落联盟酋长周围,这部分人叫“屈” 。“诺”,有“悄悄地看”或“前线侦察”、“监视”等意;而“屈”后音变为“曲”,有看守、保卫、护垒的意思 。“诺”在近古是一支英勇善战的彝族作战军队,后由远征夺得大片天下,而又无法与后方部落联盟酋长取得联系,故自然形成一个新的统治阶层,与外界不开亲 。“曲”也是这样形成的 。有汉书载凉山彝族中“黑彝”才是彝族,而白彝不是彝族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其实“黑彝”“白彝”都源自于一个血脉,而且多半是爱情的结晶 。比如说吉克氏,源于黑彝阿陆氏,俄其曲比氏源于黑彝俄其,瓦其氏源于黑彝金恩氏,布萨吉吾氏源于黑彝罗洪氏,吉古阿流氏源于黑彝洛米氏,沙马曲比、俄比、黑子惹所等氏均源于沙马土司氏等等 。在凉山彝族“曲惹”(白彝)中许许多多是与“诺”同祖共宗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