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2202年了,谁还在迷恋长安?| 城叔的书单( 三 )


“像东八里、鱼化寨 , 虽然地名景观的空间景观实体已经消失或边界更改 , 但其空间意义以及其历史记忆功能被保留 。 ”在杨晓俊看来 , 城市开发过程中一些街道地名由原先的聚落名就地转换演变过来 , 老地名的集体记忆被保存 , 使得民众不容易接受其他地名 。
当地《长安处处有故事》同名的电台节目备受当地人欢迎 , 甚至有演化成城市IP的迹象 。 不是每集三分钟的内容多么新颖或深刻 , 而是对于内容背后唤起的集体记忆的认可和追捧 。
城市意象的塑造上同样如此 。 近年来 , 西安凭借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逐渐完成网络空间的记忆嫁接 , 永兴坊的网络记忆不是魏征府邸 , 而是摔碗酒;大唐不夜城的记忆不是大雁塔 , 而是不倒翁小姐姐……进而记忆被保存、强化 。
再如曼蒂广场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 亦是影视IP盘活商业资产的范例 。 这种集体记忆不是复刻 , 而是嫁接、唤起 。 街区中有靖安司、花萼相辉楼等经典场景 , 但又不仅仅是还原 , 因为出圈的主角却是杨贵妃和玄奘……
随着城市的不断生长 , 城市文化标识走过了一段从自然生成到主动培育的过程 , 找到集体共情的记忆片段 , 西安或许就找到了流量密码 。
每日经济新闻
【地名|2202年了,谁还在迷恋长安?| 城叔的书单】每日经济新闻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