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旅游是一种成长方式
真正的旅游,就是离开熟悉的地方,然后不一样的归来。离家出行的旅游者,进入异文化环境与非惯常生活状态中,经过一番观察、体悟、交流、对照、思索之后,待到归家之时,已经在视野、经验、心智、能力、认知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新人”,平稳度过了某种困境、危机或瓶颈状态,更好地进入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由是观之,旅游是人生的“通过仪式”,是促成人生转变的重要力量,是日益重要的个体成长方式。
一、旅游:人生的“通过仪式”与“身份转变”
在人类学家看来,旅游活动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价值,它是一种人生的“通过仪式”,可以促成人的“身份转变”。综合埃里克·科恩、迪恩·麦坎内尔、纳尔逊·格雷本等人类学家的观点,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程,是一种世俗化的“仪式”,是人们进入下一个身份或状态之前的“驿站”。根据国内旅游学者郑晴云、余志远、赵红梅等人的研究,结合背包客、间隔年旅行者及公益旅游者的游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由这种“通过仪式”,旅游者从日常生活中的“原我”过渡到旅游过程中的“真我”,再到回归常住地之后的“新我”, 完成了自身的“身份转变”, 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再造”或“新生”,推动自身在“成人”“成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照范·热内普的仪式结构理论,旅游活动包括分隔(阈限前)—过渡(阈限)—融合(阈限后)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在分隔阶段,旅游者妥善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事务之后,开始收集信息、安排行程、准备心情、打点行囊,对即将开启的旅程充满“快乐的期待”(纳尔逊·格雷本语)。对他们而言,离开常住地,空间距离将世俗生活世界隔绝在外,暂时告别日常生活的时空框架与活动规则,脱离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摆脱某些束缚、责任与压力,开启无拘无束的个性解放与自由体验模式,不少人会产生一种“全新开始”的感觉。
到了过渡阶段,旅游者置身非惯常环境,心境产生跨越,开始游历异国他乡,欣赏优美风光,体验异质文化,了解他者生活,开展本真交往,身心状态慢慢发生变化。这个阶段容易打破甚至颠覆惯常环境中的种种社会“规则”、人生“角色”限定与生产生活模式,旅游者的旧身份几近死亡,如同回到母体子宫。在精神引领、自由导向、回归本真、自成目标的旅游世界里,从轻快心绪、优美景致、旖旎风情到文化震撼,无一不与日常家居生活或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经由直觉感知、认知联想、审美反思、镜鉴观照、情感触动、心灵感悟,旅游者被重新打造与锤炼。在“非同寻常的流放”过程中释放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旅游研究纪事》主编贾法·贾法利语),他已经不由自主地在旅游的“不同寻常”中发生了改变。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游客|百余项特色节会活动等你来!就地过年,青岛旅游送上“大餐”
- 锅炉|年轻人爱泡的小众私汤,其实都是锅炉烧开水?
- 山西省|山西旅游首选,美不胜收,看看是你的家乡吗?
- |假期将至,去云南旅游,有几样东西一定要吃!
- |和一毛不拔的人去旅游,是什么体验?过来人:总算花钱看清人品了
- 确诊|本土新增65+5!张文宏:“这可能是最后一个‘寒冬’”
- 琼海市|去年海南旅游总收入超1384亿元 较2019年增长30.9%
- 旅游|张家界景区启动“两亿礼包迎新春”旅游惠民活动
- 油菜花|厉害了!崂山预约系统入选全国2021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
- 沙漠|探访哈巴湖生态旅游区,沙山奇秀,草原广袤,舒适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