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走进历史城区 讲述更新故事|海泊路:300米一窥城市的繁华与荣光

走进历史城区 讲述更新故事|海泊路:300米一窥城市的繁华与荣光
多个新业态集聚 , “前店后厂”模式以新的方式回归 , 百年里院蒸腾起烟火气
海泊路:300米一窥城市的繁华与荣光
奥尔罕·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写道:“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 , 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 。 而对当地人来说 , 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 ”
在海泊路63号广兴里 , 76岁的吴金霞用手抚摸着百年里院的门廊砖墙 , 回忆它们昔日的丰姿媚样 , 往日在这里生活的点滴 , 像是潮水般奔涌而出 , 她红了眼眶 。 “小城故事多 , 小院儿也一样 , 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 ”吴金霞告诉采访人员 , 她几乎每周都来走一走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 看看这里的变化 。 看到过去破旧的民居房被保护性修缮 , 变成敞亮的历史文化街区 , 她感慨万分 。
广兴里所在的海泊路 , 可以说是青岛最先启动老城更新的路段 。 2020年5月 , 广兴里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 , 它像一粒益生菌 , 注入更新改造的系统 , 不断发酵 。 短短两年 , 这条300米长的海泊路(东至芝罘路 , 西至中山路段)便得以焕新重生 , 先后集聚网红古着店、二次元原创模玩店、可以体验国潮的荷田水铺等30多个新业态 。
玻璃|走进历史城区 讲述更新故事|海泊路:300米一窥城市的繁华与荣光
文章图片

海泊路上精心布置的店铺外摆玩偶引来年轻人打卡 。
时间推至百年前 , 这里曾是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 , 是青岛繁荣商贸业的“摇篮” , 亦谱写了一部“初代青岛人”130年的创业史 。 “密密匝匝全是人 , 动静(叫卖声)映(吵)得慌 。 ”在老青岛人的记忆里 , 旧时的大鲍岛烟火气十足 。
海泊路往日的繁华 , 从李学娟的回忆里可见一斑 。 “临街的门头都是门市部 , 里面加工 , 外面售货 。 房间里有个小楼梯 , 直通二楼 , 用于生活起居 。 每到物资交流会时 , 售卖的帐篷从芝罘路一直搭到中山路 , 家具、衣帽、服装、鞋袜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 , 物美价廉 , 来采购的市民把道儿挤得水泄不通 。 ”70岁的李学娟原来住在海泊路24号 , 这个里院有个吉祥的名字——北裕兴里 。 李学娟回忆 , 当时她住的这个院子 , 临街有铁匠铺 , 对面是个五金厂 。 “后来公私合营后 , 有些商铺就变成住家户了 。 ”
如今 , 李学娟所在的里院已经入驻知名红酒品牌帝力氏 , 将搭建一个集红酒贸易、培训、展示、销售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平台 。 对面的里院被开辟为X—FAT&ampware.House , 主打国潮设计和个性化定制 , 还推出“国货青岛”品牌 , 围绕文化再创作 , 生产青岛文化相关产品 。 除了临街店铺外 , X—FAT&ampware.House还在二楼开设了工作室、手工作坊 , 店铺内展示的服装、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都在这里完成 , 形成一个从前端创意设计到后端制作、展示、销售等全链条的产业平台 。 李学娟印象中的“前店后厂”模式正在以新的方式回归 , 百年大鲍岛开始蒸腾起烟火气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